顯示具有 學術傳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術傳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碩士在職專班又如何?別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這世間總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為您點播:「恨世間,愛情吶…」),因著一件事,就把一間學校、一個制度說的「無一塊好(bô tsi̍t-tè hó)」。


這就真的是「時空背景不同」了,不要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然後我講的都是我的個人經驗,沒有學理證明。應該是民國90年前後,許多大學紛紛設立「碩士在職專班」,專門招收大學畢業後就出去工作,在職場上已有實務經驗的人。猜想,是其時普設大學、專科學校紛紛升格為技專校院,就現實層面說,越來越多人讀完學士讀碩士,已經在職場上的人自然會覺得學歷不足;就個人專業成長說,工作了幾年,也會覺得當年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已有所不足,想回學校充電一番。在那個年代之前,畢竟只有少數人讀完學士直接讀碩士,因此碩士在職專班的生源不虞匱乏。

那時,我正在交大圖書館工作,館員學歷的確是以學士為多(這和四分之一世紀後的現在來比,可能沒有碩士學位是進不了大學圖書館工作的了),在職專班成了館員專業成長的管道之一。尤其在那時,「數位圖書館」的觀念剛引進圖書館界,有許多新知對已就業的圖書資訊相關人員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交大資訊學院下成立「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時,一開始的確吸引了不少人報考。

誰說念在職專班是來混文憑的?

在那個時代,不像現在因為COVID-19促進了數位學習,所以都還是實體上課。既然是給在職生,時間不是安排在周末假日,就是安排在晚上。那時「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選擇的是晚上開課。說句沒輸贏的,無論是周末假日或晚上開課,用的都是老師(和學生) Extra的時間,在職專班學分費合理地比一般生學分費高也是很自然的吧?

後來,「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的確隨著市場需求降低 (越來越多資訊人、圖資人都有碩士學位了)等緣故就停止招生了。

這裡,我要提的是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1. 路途最遙遠的學生應該是來自臺東吧!記得那時的課排在星期三四晚上居多,我這位學生整整兩年的時間,星期三從臺東搭飛機到松山,再搭客運、火車到新竹,星期四晚上搭夜車晃回臺東,星期五一早剛好上班。整整兩年!喔,我忘了他是不是兩年畢業,要不然還得多花上幾次跑來新竹跟我Meeting的費用。不光只是費用,連精神都很傷!難怪頭髮都白了(一笑)。
  2. 久久我總要講一次,有哪位老師和學生Meeting時會帶到住家社區的會客室咧?ㄟ,我就做過這種事。因為爸媽家住新店社區,民國九十幾年時常會在星期五晚上回去爸媽家過夜。兩位青春美少女學生就約著我在爸媽家社區公設的會客室Meeting,這樣他們就不用跑新竹了。這樣子Meeting下來總有個半年一年吧?然後兩位青春美少女學生現在都已經是二寶(大)媽了!當然更不用說有好長一陣子,不是下午五點過後在交大圖書館和學生Meeting就是在周末開團咪~。是說認真的學生碰到認真的老師,雙方都會很認真吧!如果學生不認真了,老師就提不起勁來認真了!
  3. 在職專班因為已經有職場經驗,所以上課的討論就會比較深刻,因為大家都可以把自己在職場的實務經驗拿出來分享。
  4. 有人說在職專班是交朋友的。我慷慨承認,交朋友是目的之一。說真的,剛開專班時,我還不知道這些學生會從哪裡來,說來,我可能連上面說的那位臺東同學本來就不認識吧?久而久之,就發現會在圖書館界各式各樣的研討會中相見。此外,因為圖書館界本來就是良心事業,無甚利益糾葛,所以交的都是心靈(與酒食)的好朋友
  5. 有一件事情一定要提,就是這些以交朋友為目的之一的在職專班同學們(尤其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到現在還定期聚會!要不是因為COVID-19的緣故,每年暑假總要聚上一次,只是我豬事繁忙,不見得能每次都跟他們見面。今年,我還在因COVID-19謝絕餐廳聚餐中,乾脆來個Google Meeting吧!
團團圓圓的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專班

後來,我就轉職到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ㄟ,怎麼2009年轉職過來,到現在已經十三年了!我這個人哪,別人的名字最記不住,我也常說,通常就是一開始帶的一兩屆,以及當所長的那幾屆,比較容易記得名字,要不然,就是這一班的同學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自然,又要來回憶一下了。果然是老人家才有的症頭。

  1. 的確是剛到臺師大圖資所時帶的第一屆OR第二屆專班。那時候帶著一群學生到南京大學參加「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後來又去上海參加「世博會」。那時候,某人帶著老公,外加一雙兒女前往,那一雙兒女那時跟我混得蠻熟的,如今,兒子今年都考大學了!另外還有一位青春辣媽,那時剛生完小孩,據她的回憶,我沿路幫她張羅哺集乳室。哈哈,自己對號入座囉。
  2. 後來有一屆專班學生,明明我一開始只收了三位學生,後來就跟肉粽一樣,變成了七八個學生(你看,我連我收幾個學生都不知道)。這一屆專班學生,我都暱稱「雙尾團」,ㄟ,統計上久了就會這樣,這雙尾也沒甚麼特別的啦,就是有一位比較早畢業、另一位比較晚畢業,然後有一拖拉庫在同一學期畢業。ㄏㄡ~一屆帶這麼多學生,品質很差吧!我要說的是,這一屆同學的向心力特別強,有總召會盯著大家的進度,更會強ㄠ老師(就是我啦)我的周末時光Meeting(當然,每次給老師的束脩都不會少,ㄟ,的確是肉乾、花生、各地名產啦;啊,束脩不是重點啦!我記得,就那位總召的朋友,在總召畢業後還跟我說:「柯老師,我發現你真的有用心帶OO,我真的沒想到OO的論文這麼有份量。至少SPSS用得有到位!」(之類的,總之,就是總召的論文不是亂寫的)…這屆雙尾團,要不是COVID-19影響,恐怕「環島龍蝦謝師宴」辦不完。啊,有誰有蒸籠宴的照片呀?
的確有聽說,有人以為「碩士在職專班」是來「洗學歷」的,但我都跟臺師大圖資所在職專班的同學們講:「趁早死了這條心」。我相信同學只要來上過一學期的課就知道:課程扎實、老師認真,絕非浪得虛名

海峽兩岸趴趴跑團

雙尾團

對於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想提升學歷的人來說,我覺得「碩士在職專班」絕不像最近新聞媒體上報導的那麼不堪,也給這些同學一點建議:
  1. 不要抱著兩年就能畢業的想法。試想,一般生都不見得能夠兩年就拿到碩士學位了,更何況有工作在身的在職專班同學呢?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估個三年的時間應該不為過。
  2. 承上,但也不要拖太久。說來世事難料,就算讀個三年,但你也不知道這三年會發生甚麼事?有工作上的陞職、有結婚生子,這些都為取得學位帶來變數。很需要一鼓作氣。
  3. 同儕支持很重要。上過好幾屆在職專班的課,以前面臺師大圖資所的兩個回憶來說,我要講的應該都是同儕支持。如果因為是在職生,就不和同屆的同學做朋友,一來在求學的過程中很孤單,二來少了彼此鼓勵加油的力量,會讓取得學位的路程特別辛苦。
  4. 碩士論文 VS. 實務專業報告。就圖書資訊學領域來說,我自己都很難區分甚麼是研究論文、甚麼是實務專業報告。我要說的是,其實教育部已經放寬碩士學位的取得可以用「實務專業報告」代替「碩士論文」。大部分圖書資訊學的碩士論文都屬於「實徵論文」,要找個實際上的研究對象(不管是圖書館、讀者…)利用實驗、訪談、問卷等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去進行,也許不一定是創造或遵循理論,但重要的是把整個研究或實務的過程走上一遍 (訂定研究目的與問題、了解前人怎麼做、在實務場域進行研究、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說來,碩士論文或實務專業報告一般很難對理論有劃時代的突破,但走過整個研究程序一遭,就在職專班同學來說,就掌握了未來在職場上評鑑現況與追求創新的能力
  5. 承上,無論是碩士論文或專業實務報告,可以挑選與自己職場相關的主題,一來是自己最熟悉的場域,二來可能可以對職場上遇到的問題有所突破。當然,要恪守職場倫理,有些題目是需要向老闆報備或請准的 (在圖書資訊學領域,職場大多數是圖書館,比較沒有那麼敏感,但還是建議需要報備或請准)。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開放取用二三事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我差點把金田一一的表妹記成金田二三四,ㄟ,金田一一的姓是金田一,OK?

今天要講的是「開放取用(Open Access)」二三事,不是金田二三四(好冷)。啊,對了,金田一一的表妹是金田一二三。

來來去去其實不只「二三事」,「三」向來代表很多,所以「二三事」就是很多事的意思。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教育部110年度第1梯次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規定及指標說明會」分享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ㄟ,這應該可當作是學術傳播的一環吧。

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指標即將邁入3.0,12/22 請我去說明會上以「  師生互動與學習者之間互動」為題進行分享。我就以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我們家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的「統計學」課程進行分享。

說真的,申請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需要系所、助教、助理,以及臺師大教務處下的網路大學籌備處的行政支持,因為送認證時的自評表和課程說明書真的不是我這個忙到翻的人處理得來的。我也相信一般的老師應該沒這個精神和時間去處理這玩意。

我也覺得,若是學校想要鼓勵老師申請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應該要開個說明會,向有興趣的老師說明整個指標的意義。以我來說,就算申請了二門課的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對有些指標還是一知半解。我也是在授課期間一直打擾所上的助教、助理以及網路大學(籌備處),至少得先求量方面的滿足,再來求質的提升

其實,一開始我還是頗猶豫要不要申請課程認證的,因為有個坎我一直邁不過,就是:「實體授課就不一定聽得懂統計了,學生用數位學習會聽得懂嗎?」後來,因為即使不申請認證還是得用數位的方法上課 (誰叫我們是數位碩士在職專班呢?),該做的準備、該有的互動反正也免不了,就牙一咬、心一橫,開幹了

因為是數位學習課,測驗、討論、作業、合作學習等等等的真的是免不了。有些課程單元的形成性線上評鑑(就單元測驗啦)考考基本概念應該還沒問題,但是討論怎麼辦呢!還好,統計這門課其實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不管是媒體上經常公布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等等等,還有,我們的學生大多是中小學老師和圖書館館員,再怎麼說,打打成績、做做滿意度調查總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盡可能從工作、生活中找尋討論的議題,會是在課程認證中有關非同步議題討論的要領。另外,得利用暗樁、或者鼓勵比較願意發表意見的同學領頭、或是要求同學除了發表自己意見之外還得對別的同學的發表進行評論,形成討論的風氣。當然,要跟學生說,討論的質與量會列入期末評分,所以我其實會對同學的討論有個五等第(應該說給1-5分)的分數。

當然,從科普書讓同學閱讀、再討論也是可以用的方法。這次的統計課中,我用了以下這本科普書,在裡面根據課程單元主題請同學閱讀相關的篇章再發表感想,引發討論。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本書有電子書,而且是「臺灣學術電子書暨資料庫聯盟TAEBDC」有買的電子書,正好可做為電子書融入教學的一個範例。
約翰.強森、麥可.葛拉克著,吳書榆譯(2017)。一次看懂小數據:MIT經濟學家帶你搞懂生活中的統計數字,聰明做決定。
我自己覺得表現比較差,或者需要改善的,是同步數位課程的師生與生生互動。這堂「統計課」的同步數位課程我是讓同學們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分組閱讀量化(問卷)的學位論文,畢竟將來大家都是要寫學位論文或技術報告的,趁這個機會看看別人怎麼寫、針貶一番也是好的。所以這門課的師生、生生互動主要是對同學的報告和他們報告的學位論文內容進行評論與建議,間或有同學會彼此給意見。昨天在說明會中,計畫主持人陳定邦教授有建議比較沒有同步數位教學經驗的老師可以先設計教案,分配每個主題講的時間,以及規劃在甚麼時候要丟出甚麼議題來討論,點名同學回答或是鼓勵比較優秀的同儕先發言,可以營造討論的氛圍,有助於師生與生生互動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在LMS平臺上留下證據。我自己很感動的是,在課程中安排了合作學習,請同學們可以在線上文字討論,或利用線上視訊平臺討論完後把討論過程錄影下來後上傳到LMS。我們家的同學還真的很努力地把所有過程都記錄下來了

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認證,而是希望提升數位學習課程的品質。說真的,數位學習課,不只是老師累、同學累,助教也累,如果要認證,學校教務處(臺師大是教務處下的網路大學籌備處)的同仁也很累。在這裡一併感謝

說起來,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統計學」數位學習課程,10次議題討論區、11次計算練習作業、8次線上單元測驗卷,學生真的很累!!!但是我花星期六日改作業、回應議題,也是很累好不好,哈哈。

對了,有同學反映「統計學」還是多一點面授課比較好。但我想,既然已經錄好了,未來在面授的時候應該可以採用翻轉教室的方式進行。這個我還得去多學一點。

最後,附上昨日說明會的簡報。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Google (Scholar) 會征服(學術傳播)的網際網路?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這篇部落格文章的題名用了太多括弧。有人可能會說:「咦,不是早就征服了嗎?」

幾年前,某位圖資界朋友跟我說,跟研究新手介紹資料庫時,應該優先介紹A&I資料庫(索摘資料庫),再介紹特定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我問:「為什麼呢?」
因為A&I資料庫是跨出版社、甚至跨文章類型廣泛地蒐集特定領域的文獻,從A&I資料庫可以得到領域的概觀。而特定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只能查特定出版社的(期刊)文章。

這樣說來是沒錯啦, 又不像電機領域的學者只要查IEEE就好了( 小小開玩笑,電機領域的朋友們別見怪)。

但是今年,連我們圖書館都開始思考要不要刪訂LISA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了!經費雖然不多,但用量不怎麼樣。是因為大家查學術資料都直接用Google (Scholar)了嗎?

前幾年,資源探索服務(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剛出來的時候,有些學科館員和A&I資料庫廠商會大力疾呼不要因為訂購了資源探索服務就不訂A&I資料庫了,據說資深學者還是比較習慣特定領域的A&I資料庫,例如MedLine等等等,有個理由是因為A&I資料庫會有對於控制詞彙如MESH的加值,有助於搜尋的效能(我也搞不清楚是會增加準確度還是回現率了,應該是後者吧)。但是年輕學者真的有在用控制詞彙查找資料嗎?如果沒有,好像資源探索服務就打死了A&I資料庫。

昨日文章第一版出來之後,有不具名專業人士提供下列回饋意見:

其實應該不只是控制詞彙表,A&I出版商還有花人力、時間另外加工過更細緻的Metadata。

比如同一篇Wiley醫學文章,可能被Pubmed收錄、也同時被PsycInfo收,但這兩個資料庫Metadata編寫的側重點會不一樣,Pubmed可能放在用藥MESH的編法,PsycInfo就往心理學要的結構去寫。

我回覆了一句:「只是讀者不一定會用到這些,時代不一樣了。」卻也得到不具名專業人士正面的鼓勵:

確實,讀者是不一定用得到,但是啊,基本真的願意花時間來圖書館聽過教育訓練的人,就會發現確實不一樣,也會學會怎麼正確用,這也是我們做教育訓練的目的與成就。

只是,現在圖書館好像比較少著重在A&I資料庫的教育訓練了。 

在那個網路還不是太發達、電子全文不是太普及的時代,學者們可能先查找(光碟版)的A&I資料庫,發現相關文獻的書目資料之後,再到圖書館架上找(期刊)文章或是利用館際複印。但現在,在電子全文多如牛毛的情形下,若一篇文章看不到電子全文,可能學者們就很乾脆地放棄,另外找尋有電子全文的文獻了,應該很少學者會「獨沽一味」了,除非真的是超超超經典、重要的。畢竟人生有無數的選擇,何必單戀一枝花,哈哈。

所以,如果所有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都和Google (Scholar)合作,讓Google建立索引;或是如果哪天全天下的文章都Open Access了,也都被Google建立了索引,那麼A&I資料庫、資源探索服務、甚至是聚合式全文資料庫(Aggregate Database)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現在看來,似乎無論商業資料庫(如EBSCO、Proquest)或非商業資料庫(如機構典藏)都會和Google (Scholar) 合作的樣子了。如此一來,A&I資料庫的機會好像就更少了?

和A&I資料庫性質相近的是引文資料庫。我最近因為研究的緣故還蠻常用的,引文資料庫因為有引用分析功能的緣故,雖然與A&I資料庫一樣主要靠OpenURL Link Resolver串聯全文,但還比較不會被市場淘汰。當然,大家也知道引文資料庫的另一個功能是做學術成就的評鑑。

講到最後,或許不會被Google (Scholar)打敗的應該是全文資料庫或電子期刊系統了。因為Google再厲害也沒有辦法獲得所有全文的授權,更何況許多全文是放在Deep Web裡(不是Dark Web)。全文怎麼來?電子期刊系統裡放的當然是出版社自己出版的期刊文章。至於全文資料庫,就仰賴資料庫廠商去爭取期刊(、研討會、專書)的授權了。在這裡也得提一下,學者在做研究時應該是以主題去資料庫搜尋,不見得也不應該一開始做搜尋時就限縮特定資料類型(如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就是因為包含了同一主題下各種資料類型,不管是期刊論文、電子書、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等等,才更有價值。全文資料庫或電子期刊系統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經營模式,只要Profit Margin不是太過誇張,我想,我們都得承認期刊出版社或全文資料庫廠商對於學術傳播的貢獻。

談一下Open Access。目前我自己手頭上管了幾個期刊,其中有一個正在申請加入DOAJ,雖然這個期刊有自己網站,但我們很願意非專屬有償授權給全文資料庫廠商,甚至也願意全文資料庫廠商幫我們給Google或資源探索服務建置索引,畢竟

大多數學者的使用習慣不是連到單一期刊網站查找資料。而是希望One-Stop Shopping找到同主題的文章。這樣一來,透過全文資料庫廠商、Google、資源探索服務真的可以提升文章的能見度。

說來OA與非專屬有償授權間本來就不需要你死我活。

講一個現在全文資料庫廠商的經營策略 -- RE-PURPOSE

往壞處想,這叫全文資料庫廠商的無所不用其極要賺你錢。往好處想,則是全文資料庫廠商會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讓客戶訂購的資料庫。有時候,客戶沒錢買一個全庫,或者是有特定領域的需求,這時資料庫廠商就會用某種Criteria篩出客戶有興趣、負擔得起的資料庫內容。

要我舉實例的例子也很容易... 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UN 2030 SDGs

試想,除非使用者很清楚地知道他要找的資料類型或來源是甚麼、在哪裡,如某期刊的全文,要不然,使用者會仰賴的就是Google (Scholar)、資源探索服務、全文資料庫。

對學者而言,要的是提升學術成果的能見度或影響力,無論是非商業性無償授權、有償授權,實在是多多益善。無償授權和有償授權間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因為無償授權通常會有既定的標的(講白了,例如學位論文);而有償授權透過廠商靈活的Packaging、Re-Purpose會有不同於無償授權的運作模式讓學術成果打入全球的使用者端。

除非有一天,連全文資料庫和資源探索服務都被Google (Scholar)擊垮了!

還是那句老話,承認期刊出版社或全文資料庫廠商對於學術傳播的貢獻吧。 

非專屬有償授權在學術傳播中的價值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本來有要落落長且一長串,後來想,算了。 就圖資和學術傳播學者的角度來說,以下是我的看法:

  1. 大學與商業資料庫公司簽約,讓學生自由選擇是否非專屬有償授權,主要著眼於資料庫公司重製、加值與全球行銷,可以提高學術成果在全球與華人市場的能見度與潛在影響力。
  2. 授權合約的授權範圍係將合約標的進行重製等加值流程後收錄於資料庫等權利產品或服務,以電子形式透過單機、網際網路、無線網路或其他傳輸方式授權用戶進行檢索、瀏覽、下載、傳輸、列印等使用行為。不包含改作。
  3. 題名、摘要等詮釋資料欄位(或資料詮釋)屬於加值的一環,但既有的欄位一般應予照錄,詮釋資料欄位內容的更改是否涉及著作權法的改作,因我不是著作權法專家,無法判定。
  4. 詮釋資料欄位內容更改與著作權法議題釐清後,若有必要,則在授權合約中進一步釐清(增修授權合約)。
  5. 若學生(著作權人)對於資料庫廠商的行為不滿,不願再繼續上架,學校可協助著作權人向資料庫廠商要求下架,著作權人亦可逕自向資料庫廠商要求下架。
  6. 整體來說,包含學位論文與學術產出(期刊文章、研討會文章、專書...)的非專屬有償授權是利大於弊,不應因噎廢食。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從參考館員、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到嵌入式館員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參考服務是圖書館重要的讀者服務之一,美國圖書館學會下的參考與讀者服務學會(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RUSA)認為參考業務包含參考諮詢服務(reference transaction)和其他涉及資訊或研究相關資源、工具,及服務之創建、管理,及評鑑的行動,並進一步說明:(一) 參考諮詢服務乃是由館員推薦、解讀、評估,以及使用資訊資源,以協助讀者滿足特定資訊需求的資訊諮詢工作。(二) 所謂資訊資源的創建與管理包含研究館藏、研究指引、書目、資料庫、網站、搜尋引擎的發展與維運,讓使用者得以自主使用滿足其資訊需求;而評鑑則包含參考工具書、資源與服務的衡量與評估(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RUSA], 2008)。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定義參考館員(reference librarian)為「任職於參考部門負責提供資訊服務與參考服務的館員」(Levine-Clark, 2013),在此所謂的資訊服務乃由館員提供給使用者的資訊或研究協助,包含了參考諮詢服務和指示型資訊服務(directional transaction)。而早在1930年代,Shores(1937, as cited in Rabner & Lorimer, 2002)便提出參考館員工作的分類,包含 (一) 答覆讀者有關社區相關和事實型的問題;(二) 查找讀者需要的館藏;(三) 協助研究工作,如編製參考書目、學科領域文獻的摘要與總整;(四)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工作;(五) 讀者諮詢服務。

大學圖書館的主要使命為以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運用各類型館藏與專業服務支援學術研究、教學、推廣服務,因此參考服務勢必與校內的學術教學、學習、研究相結合,甚至蛻變為學科服務(subject service),近年來陸續有學科館員(subject specialist or subject librarian)、學科聯繫館員(liaison librarian)、嵌入式館員(embedded librarian)等學科服務相關職稱出現,而參考館員、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間的工作又有重疊。

學科館員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中定義學科館員為「具備學科領域知識的館員,負責圖書館在該學科領域館藏的選擇與評估,進一步可能負責相關學科領域或的資訊服務,以及學科館藏的資訊組織」(Levine-Clark, 2013)。

學科館員多年來已是美英等國學術圖書館的中堅服務 (Crawford, 2012b)。學科館員的傳統角色包含:(一) 擔任圖書館與學院、系所的聯繫窗口;(二) 提供諮詢服務,包含參考諮詢台的值班;(三) 館藏選擇與館藏預算管理;(四) 編目與特定學科館藏的分類;(五) 特定學科的館藏管理工作;(六) 使用者教育,包含圖書館利用指導;(七) 學科指引製作;(八) 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外展與宣傳(Pinfield, 2001)。而隨著圖書館服務的演進,學科館員的角色也有所變化,包含:(一) 更多與使用者聯繫的工作,學科館員逐漸轉變為學科聯繫館員;(二) 館藏宣傳,並提供將館藏融入教學、學習、研究的建議;(三) 支援教學品質評估與研究評鑑;(四) 運用新科技提供諮詢服務,如數位參考服務;(五) 與技術人員共同工作,做為使用者與技術人員的中介者;(六) 選擇電子資源;(七) 資訊技巧訓練,如資訊素養訓練、研究技巧訓練;(八) 融入教育科技與學習環境(Pinfield, 2001)。Crawford(2012a)則以個案介紹學科聯繫館員的新興角色,包含:支持科研評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啟動數位化與出版服務、設計新圖書館建築、協助教師在「第二生命(Second Life)」虛擬空間或數位環境進行教學、與學者合作創立開放取用期刊、管理外展與行銷活動、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圖書館服務等。

學科聯繫館員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中定義學科聯繫館員為「在學術圖書館中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共事,進行館藏發展和圖書館教育的館員」(Levine-Clark, 2013)。

學科聯繫館員乃是圖書館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的溝通橋樑,其角色包含:(一) 做為圖書館政策、服務、館藏資源的資訊專家;(二) 做為系所或學術單位有圖書館相關問題時的聯絡窗口;(三) 提供可信賴、一致、及時的服務與回應;(四)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圖書館利用指導;(五)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參考服務;(六)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諮詢;(七) 負責特定學科領域的館藏發展,以支持師生教學、學習、研究需求;(八) 做為有關學術傳播與著作權相關議題的諮詢窗口;(九) 推廣圖書館服務與館藏資源(Wayne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 2020)。

嵌入式館員

嵌入式館員的核心理念在於將圖書館館員以深度連結的方式融入學術場域,嵌入學術場域的方式包含:在線上課程中協助教學、駐點在學術單位、整學期都參與面對面或是線上的教學課程協助教學、駐點在宿舍提供服務等(Cassidy & Hendrickson, 2013;  Hoffman, 2018)。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2016)則指出,嵌入式館員的職責主要有嵌入讀者資訊素養訓練、嵌入研究、嵌入遠距和線上學習、嵌入課程講授和系所四種。嵌入式圖書館服務(embedded librarianship services)的主要特性有:(一) 以使用者為中心而非以圖書館為中心,必須高度聚焦、有目標性地融入教學或研究團隊,提供專業資訊服務;(二) 深入接觸服務對象,無論實體或虛擬,館員必須走出圖書館建築,前進教室、實驗室,嵌入研究團隊、教師與課程,發展提供圖書館服務的新框架,館員必須從被動反應到主動參與,並能與服務對象密切互動;(三) 以小規模群體為服務對象,了解其需求,並提供高度客製化、以服務對象最大需求為導向,且有實際影響的服務;(四) 嵌入式館員是專家而非通才,嵌入式館員要能夠成為特定學科領域的資訊資源專家,藉由建立與服務對象的信賴關係,讓嵌入式館員從輔助、支持者轉變為合作者(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 2016; Pati & Majhi, 2019; Sharma, Kumar, & Babbar, 2014)。

Pati & Majhi(2019)綜整多位學者的看法,提出下列嵌入式館員的服務:(一) 課程與課綱管理;(二) 在系所、學生餐廳和學生宿舍提供學科聯繫館員服務;(三) 在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協助課程內容管理;(四) 提供資訊素養教育;(五) 在研究團隊中擔任核心、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並提供協助;(六) 參與課程教學,彙整課程所需資訊資源嵌入學習管理系統,協助探究式學習;(七) 為不同使用者群體開設學術討論會與學術會議;(八) 行銷社群資訊服務;(九) 建置機構典藏,提高學者研究能見度與影響力;(十) 協助計算全校、各院的學術影響力;(十一) 建立與推廣一般性、特定性的學術社群媒體社團或專頁,以促進專業合作與聯繫。

綜合整理

筆者運用SCOPUS資料庫所收錄的文獻探索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於2010年-2020年間的研究趨勢,從中解析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的異同之處與各自的發展重點。整體歸納如下:
  1. 學科館員強調應具備學科領域知識,以負責該學科領域館藏的選擇與評估為主要工作,兼及學科領域的資訊服務與學科館藏的資訊組織。本文所蒐集之學科館員相關文獻亦以館藏發展和提升讀者資訊素養為主要職責,符合此一情形。
  2. 學科聯繫館員強調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的聯繫,以學科領域館藏發展和圖書館教育為主要工作。本文所蒐集之學科聯繫館員相關文獻以提升讀者資訊素養、參與課程講授和系所為主,館藏發展在學科聯繫館員的地位不若學科館員般重要。
  3. 嵌入式館員強調與學術場域的深度連結,無論是對教學、學習、研究所提供的服務絕對不是只有一次(one-shot),而且必須要有高度客製化。在此前提下,圖書館在推動嵌入式館員服務時必須考量大規模(scaling)與永續(sustainable)的議題(Hoffman, 2018)。本文所蒐集之嵌入式館員相關文獻有較大比例論及嵌入式館員嵌入讀者資訊素養訓練、嵌入遠距和線上學習、嵌入課程講授和系所,顯示出與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不同的研究樣態。嵌入研究雖是近年來嵌入式館員的重點職責之一,但在相關文獻來看,仍屬少數。
近年來,無論是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都逐漸強調對研究與學術傳播的支持,就筆者所蒐集到的文獻來看,此類研究雖仍屬少數,但仍是大學圖書館提供學科服務必須關注的議題,大學圖書館應融入學者的研究生命週期(research lifecycle),提供諸如作者辨識碼(author identifier)與作者學術輪廓(profile)、資訊計量、研究資料管理、數位人文、數位化學術研究、開放取用、研究生產力與影響力評估等相關服務(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 2016; Brown, Alvey, Danilova, Morgan, & Thomas, 2018; Ke, 2016; Lang, Wilson, Wilson, & Kirkpatrick, 2018; Pati & Majhi, 2019)。

參考文獻

Abrizah, A., Inuwa, S., & Afiqah-Izzati, N. (2016).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ing LIS professionals on embedding librarianship role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2(6), 636-643.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Library Terminology (1943).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terms, with a selection of terms in related field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9). ALA’s 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educationcareers/sites/ala.org.educationcareers/files/content/careers/corecomp/corecompetences/finalcorecompstat09.pdf.

Auckland, M. (2012). Re-skilling for researc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and skills of subject and liaison librarian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researchers. Research Libraries UK. Retrieved from http://www.rluk.ac.uk/wp-content/uploads/2014/02/RLUK-Re-skilling.pdf.

Brown, S., Alvey, E., Danilova, E., Morgan, H., & Thomas, A. (2018). Evolution of research support services at an academic library: specialist knowledge linked by core infrastructure.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4(3-4), 337-348.

Cassell, K. A. & Hiremath, U. (2004). Refer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Inc.

Cassidy, E. D., & Hendrickson, K. E. (2013). Faculty–librarian micro-level collaboration in an online graduate history course.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9(6), 458-463.

Crawford, A. (Ed.)(2012a). New Directions for 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s. In Chando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Series, Chandos Publishing.

Crawford, A. (2012b). Introduction. In Crawford, A. (Ed.)(2012). New Directions for 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s. In Chando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Series, Chandos Publishing.

Dawson, A. , & de la Pena McCook, K. (1996). Trends affecting the roles of reference librarian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 25 (54), 53–94.

Goetsch, L. A. (2008). Reinventing our work: New and emerging roles for academic librarian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 48 (2), 157–172.

Green, S. S. (1876). 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librarians and readers. Library journal, 1(2), 74-81.

Hoffman, S. (2018). Effective embedding: Working with academic departments and online courses. In Collaboration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pp. 85-96). Chandos Publishing.

James, S. (2002). Digital reference: reference librarians’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7), 549-566.

Johnson, A. M. (2020). Reference and Liaison Librarians: Endangered Species or “Vital Partners?” Views of Academic Library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60(7), 784-799.

Ke, H. R. (2016). Fusion of Library, Archive, Museum, Publisher (LAMP): the NTNU Library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4(2), 66-7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633/JISTaP.2016.4.2.5.

Levine-Clark, M., Carter, T. M., Bartlett, J. A., Cagna, R., Macke, S., Reichardt, C. A., & Vyhnanek, K. (2013).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th Edition.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Lang, L., Wilson, T., Wilson, K., & Kirkpatrick, A. (2018). Research support at the crossroads: capability, capacity, and collaboration.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4(3-4), 326-336.

Martin, J. V. (1996). Subject specialization in British university libraries: a second survey.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8(3), 159-169.

Nielsen, B. (1982). Teacher or intermediary: Alternative professional mode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 43 (3), 183–191.

Oboler, E. M. (1964). The last word on automation? Good-bye, reference librarians!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4(1), 12-13.

Pati, B., & Majhi, S. (2019). Pragmatic implications of embedded librarianship in academics: a review of eminent literatures. Library Hi Tech News.

Pinfield, S. (2001). The changing role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ie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3(1), 32-38.

Rabner, L. & Lorimer, S. (2002). Definition of reference service: A chronological bibliograph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rusa/sites/ala.org.rusa/files/content/sections/rss/rsssection/rsscomm/evaluationofref/refdefbibrev.pdf.

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2008). Definitions of re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rusa/guidelines/definitionsreference.

Sharma, P., Kumar, K., & Babbar, P. (2014). Embedded librarianship: Librarian faculty collaboration.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4(6).

Shera, J. (1964). Automation and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3(6), 3-7.

Shores (1937). Basic reference book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aluation, study, and use of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ome 200 title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 (2020). Toolkit for librarian liaisons: How to be a subject resource specialist. Retrieved from
https://guides.lib.wayne.edu/LiaisonToolkit.

林呈潢(2011)圖書館專業人員認證研究。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蘇小鳳(2005)即時數位參考諮詢服務。臺北市:文華。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大學圖書館與學位論文



最近學位論文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有關於學位論文和開放取用、著作權、學位授予法的議題小弟在下我不熟,有興趣的看官可以閱讀邱炯友老師和章忠信老師的投書:
  1. 千頭萬緒的學位論文倫理爭議 (By 邱炯友)
  2. 修著作權法 強制公開碩博論文 (By 章忠信)
我倒是想講講大學圖書館與學位論文間的關係。

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紙本的時代,畢業時學生將紙本的學位論文繳給所屬大學的圖書館(有規定繳個幾份,例如系所一份、圖書館一份、國家圖書館一份之類的),大學圖書館除了在圖書館裡公開陳列 (除非學生不想公開)之外,還幫忙批次把紙本學位論文送交給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既然是大學的知識心臟,保存大學裡的知識產出自然是責無旁貸。

後來,數位圖書館時代來臨(啊,看來怎麼樣都得和圖資專業扯上點邊),學生們寫學位論文都用文書編輯軟體撰寫,那麼,似乎除了繳紙本學位論文之外,把電子化學位論文(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ETD)繳交給學校,放在機構典藏或學位論文資料庫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那時候,學位授予法可沒有規定電子檔得交給學校保存呢!所以諸多大學透過「畢業離校程序」等校內辦法或作業要點,要求學生一定要繳電子學位論文給學校,至於要不要授權公開仍然由學生決定。

在電子化學位論文的時代,究竟校內哪個單位要來保管學生的電子化學位論文呢?不用說,又是大學圖書館了,反正紙本都在管了,又號稱數位圖書館,那就繼續管吧!於是乎,各校要嘛建置自己的學位論文系統,AND/OR 加入國家圖書館的「臺灣電子學位論文聯盟」使用國家圖書館建置、可讓各校使用的學位論文上傳系統,讓學校畢業生在畢業前繳交學位論文電子檔。

既然交給了各大學的圖書館來管電子化學位論文,圖書館自然就戮力以赴,圖書館是最講求品質的,所以就會想到品質控管QC的事。究竟學生上傳學位論文電子檔到系統後,是由誰來做QC?做甚麼QC?就像斯斯有好幾種,QC自然也就有好幾種?是要做到哪一種呢...?
  1. 形式QC:這裡所謂的形式QC,指的是例如版面、書目資料(詮釋資料)的正確性。
  2. 內容QC:舉例來說,邱炯友老師在前述文章1中曾經提及,「如何認證研究生所交付之紙本、電子檔為同一正複本?」
說實話,圖書館能做到的頂多也就只有形式上的QC。今天問了我們家(臺師大圖書館)所做的QC,大致上包含:
  1. 各個欄位內容及格式是否符合?
  2. 涉及個資的資訊是否已刪除(例如同學附錄有問卷原稿,原稿上有姓名、電話及電子郵件信箱,電話及電子郵件信箱要刪除)
  3. 封面資訊是否有誤植
  4. 授權狀態(時間、範圍等等)。
話說,還真的有同學把系所、口委、指導教授都寫錯了呢!就我來看,我們家館員還幫忙檢查個資情形,那根本已經是佛心來著了!

記得我之前在交大圖書館任職時,當初在架設學位論文系統,考慮QC這一塊時,就請各系所助理先做一部分的QC,然後圖書館再做第二階段的QC,當然,當時心裡想的是由系所做內容QC、圖書館做形式QC。但我猜想,要系所助理做內容QC說不定也是太超過了點,因為這等於把學術倫理把關的責任交給系所助理 (我的想法是由系所助理對照電子和紙本論文,用抽樣的方式看裡面內容是否一致)

後來來到臺師大,在當時的環境下,就沒有麻煩系所助理/助教QC,而是由圖書館來做QC (再次強調,是形式QC)。

所以,如果要確保學位論文電子與紙本內容是一致的,那這個責任應該要回歸系所。學位論文系統應該有多階段審核機制。

圖書館原本只是保管紙本和數位學位論文的典藏單位而已,誰知,後來公親變事主,繳交學位論文之後,不管一年、二年、N年,總有少數同學因著各種理由想抽換論文。這時候該怎麼辦?一開始,沒經驗的時候,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想到的法子就是生出一張申請單,讓作者(已經畢業了啦)填寫這張申請單和描述理由,然後圖書館就准予抽換了。

後來有經驗一點,就想到,咦,圖書館只是保管(看,保管很重要,所以講了至少三遍)、典藏單位而已,要抽換這件事涉及了學位授予的程序,不該是圖書館片面決定。所以後來,臺師大的做法是,不准抽換,如果有萬一的萬一的萬一,學生必須經由系所上簽(理論上指導教授也要知情),詳述理由,由教務處決定核准與否。不管怎麼說,至少藉由系所、教務處讓整個程序嚴謹點。更嚴謹的作法,是不論抽換紙本或電子學位論文,都要再執行一次形式QC與內容QC。

當然,我知道,理想的情況是,學生必須自負文責,下好離手不准反悔,繳出去的學位論文就像潑出去的水。但理想和現實間總是要有些妥協的。

再來講到那學位授予法第16條「...但涉及機密、專利事項或依法不得提供,並經學校認定
者,得不予提供或於一定期間內不為提供。...」這也是在為難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教務處

其實除了學位授予法第16條中所寫的這些之外,還有情形是要去投稿期刊,有些期刊可能嚴格要求在網路上不能找到公開發表、不同版本的文章(例如有些期刊就不希望已經在研討會發表過的全文改寫成期刊文章,即使有大幅修過,不過這也是視期刊、學科而定)。也有很多是老師不准學生的學位論文公開(這種情況比較多發生在理工醫,因為經常是團體作戰、實驗室整體成果的一部份,老師們會考量何時是適當的時間)。訂了這些機密、專利、依法...,是要誰去認定呀?教務處?大學圖書館?到頭來,其實還是回歸系所和指導教授。

對於這的結論是,要嘛就全部公開,不要設一堆讓業管單位很難辦的門檻。

喔,你說那小浣熊和這篇文章有啥關係?啊就不知道要放啥圖,隨便放一張。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心正志誠 -- 談碩士在職專班

這兩天因為某政治人物碩士學位論文「抄襲」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姑且不論因政治立場與權力掌握所演變成的「追殺到底」與「輕輕放下」。但,一番討論又扯到「學店」、「在職專班」等等議題,可就讓我心有所感了。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同儕評鑑

在這 Publish or Perish 的學術競爭圈裡,每一位學者都有投稿期刊文章時被同儕審核(Peer Review)的經驗。大多數的審查者甘願花了時間和腦力去審查他人的文章,其目的絕對不在黨同伐異、以拒絕(Reject)別人的文章為樂,而是期望透過這個過程讓科學研究的品質得以提升。

因此,我對作者(尤其是年輕學者)有以下忠告:

  1. 請作者體認同儕審核是學術傳播重要的一環,務必慎重對待,方不致辜負審查委員所付出的時間和腦力。同儕審核之主要目的並不在刁難作者,而是進行高品質的學術對話,協助作者讓文章中的學術論述更為嚴謹,並提高行文的流暢與可讀性。
  2. 同儕審核的意見回覆表並不是答辯書,請作者務必審視同儕審核的意見,將「答辯」的論點書寫於文章中,而不是辯解完卻不對文章修正,如此才有助於文章學術水準的提升。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國際移動力

2014年帶團去筑波、東京
就我印象中,我念大學的那個年代,很少有機會出國交換、實習。出國,可能就是要留學了吧。還記得那時候,有段時間我曾經規劃過要出國留學,GRE都考了,但最後巨蟹座懶得動的個性,還是讓我留在臺灣念土博士。念博士班期間,也沒要求一定要去參加國際研討會,所以我以寫期刊論文為主,到達門檻(比門檻高一點)就畢業了,因為老闆說學校沒啥好眷戀的,既然到達門檻就趕快出去當兵、找頭路。

呃,題外話,那時候老闆要求每個星期至少要看一篇英文論文,還要報告。可我上回在大陸北京師範大學ALIRG時問與會的小朋友,沒幾個人一個星期看至少一篇英文論文。我知道臺灣這邊也是這樣子了。

所以,我是直到在大學任教後才第一次出國,目的:參加研討會,那次應該是去紐奧良參加SIGGRAPH (這太頂級了,我只是去參加)。我的國際移動力,其實是我2009年到了臺師大之後才大爆發的。誰知道,現在一年至少出國五、六次,這國際移動力應該還可以。

2009年起在臺師大圖資所任教。那時候臺師大圖資所有兩個國際移動力特色,一個是鼓勵同學到東南亞僑校服務,幫僑校圖書館整理館藏、架設自動化系統、甚至辦圖書館利用課程、圖書館推廣活動等。比較多是到馬來西亞獨中,但也有人到泰國、菲律賓的。一開始,應該是陳昭珍、謝建成兩位老師牽的線,記得那時候是由老師們籌組、學長姐每年會鼓勵學弟妹參加,甚至有培訓課程,從吃喝玩樂到Koha都會講,同學們最少出國二星期,也有出國將近二個月的。

南方學院與台灣師大推動支援全國(馬來西亞)數校圖書館

東南亞僑校服務
那時候的東南亞僑校服務,一開始是由陳昭珍、謝建成老師組團、向僑委會申請經費。後來變成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自己寫計畫書,向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申請經費,老師的角色淡化。久而久之,老師淡出了、學生也淡出了!

我其實是挺佩服參加東南亞僑校服務的學生,尤其在10年前,智慧型手機沒這麼發達、僑校的網路沒有很好,僑校的地點很少在大城市,白天服務完、晚上無處可去,也不能追劇,甚至可能還得洗冷水澡。要我這種好逸惡勞的人在這樣子的環境待一到二個月,我想我是待不下去的,說得誇張一點,某年我去探望僑校服務的同學,待一個晚上就快閃繞跑了,哈但我知道,參加僑校服務的學生都還蠻開心、很珍惜這樣機會的。

以下是昨晚短暫碎碎念時,許瑞庭的回饋:

服務隊到現在永生難忘,跟助教共度夜晚半個月,住在校友家,校友又介紹了些朋友,現在都還有聯繫,甚至還有異業上的交流,是眼前看不到的潛在資源!

另一個師大圖資所的國際移動力特色,是卜小蝶老師、邱銘心老師經營了10年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UWM)圖資學院和圖書館的暑期實習。這個說來是高檔行程了。像前面的東南亞僑校服務,學生得自己寫計畫書、教育部給的每個人的也只是比一張東南亞飛機票多一點的補助、學生還得自己跟對方聯繫,東南亞的環境在那時候和臺灣、美國還是有段差距。

至於UWM的暑期實習,銘心老師幫同學把計畫書寫好(還有結案報告)、和UWM連繫好,還安排到中研院或師大圖書館做行前實習;到了美國,還有在UWM的學長、學姊照顧;更不用說去參加ALA年會。實習,安排在UWM圖書館以及密爾瓦基的公共圖書館,不管是數位典藏、學科服務,都是可以學到東西的。過去幾年,我看到許多同學積極爭取到UWM暑期實習的機會,競爭十分激烈,因為僧多粥少,每年銘心老師都要安排面談,決定出國人選。但,曾幾何時...這個競爭激烈的情況慢慢淡了~

UWM實習
人生,有幾次機會,可以像這樣在美國待上六個星期?雖然要部分自費,但想想這些錢當作是在美遊學的「學費」,又能不走馬看花、浸淫在美國的生活與文化中,再怎麼樣都值得吧!比起一些校級交換生只有一張飛機票、還得自己寫計畫申請...,再次強調UWM真的是高檔遊學團呀。UWM... 我也是有去探望同學的啦,好像比去東南亞好一點,待兩晚快閃繞跑,哈。

我還知道... 有人東南亞僑校服務團和UWM暑期實習團都去過!這幾個人一定得回覆我這篇PO文,講講心得才行。誰誰誰...就是你。

說起校級交換,圖資所學生有勇氣出去交換的好像寥寥無幾,我知道的只有兩位(應該還有),都和我有那麼一丁點關係,一個遠征芬蘭、一個遠征愛爾蘭。據說她們拿到的補助只有一張飛機票。

至於短期遊學,小弟我在2014年還辦過一團和泰國Khon Kaen University的團一起到筑波大學去秋季見學(9月初時),團員們應該也高興得不得了吧,哈哈。

念研究所有決心早點畢業是好事,畢竟碩士班念個四、五年還真的蠻誇張的。但是據我所知,去東南亞僑校服務、UWM實習的同學很少念到四、五年才畢業(有的話也是被一些特殊狀況卡住了),或許是因為這些同學對自己的研究生生涯都有規劃了吧,即使去了東南亞或美國,都還是能繼續做研究。

人生,大概也只有在大學、研究所的時候,有這種好機會,學校、國家出錢讓你出國又有學習又有玩,讓你體驗不同文化,有心的同學還因此建立人際網絡,這些都是人生的資產呀!希望同學們都把握機會,建立自己的國際移動力。

這時候說...,應該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有機會,同學們也可以到對岸去遊學一段時間。畢竟,不管是要把對岸當敵人或是當朋友,總是得知己知彼,別坐在螢幕前面空想像。

最後,這裡收集了一些國際移動力見證人的發言,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囉。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掠奪性期刊判斷案例 (一)


最近有位老師問我,有個新興開放取用期刊邀請他擔任編輯委員,問我的看法。我說圖書館是非常支持正派經營的開放取用期刊的,但是對於開放取用期刊的品質還是要審慎,以免落入掠奪型期刊的陷阱。
我根據老師給的期刊,做了點初步的功課:

  1. 出版社:出現在 Beall’s List 中,就算不立即拒絕,也要先有警覺。
  2. 編輯群:看似有臺灣的學者!認識嗎?打電話、電郵問問為什麼他們會想加入這個期刊的編輯群。
  3. 發表文章:才一卷一期:Vol. 1 No. 1,缺乏可以驗證的資料。我請老師可以看看這三篇文章的品質。
  4. 期刊刊名雷同於另外兩個刊,一個被DOAJ收錄了,另一個有出現在SCIMAGO的期刊排名清單裡。
  5. ㄟ~這期刊連ISSN都沒有。
根據上述判斷,我給老師的建議是,資料太過匱乏,不足以證明本期刊的正派經營,暫緩同意邀請。


2019年6月8日 星期六

想一想、檢查檢查、再參加


參加研討會是學術傳播中的重要環節,不僅在研討會中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最新的研究發展,更能與同儕學者討論互動,促進未來的學術合作。如今,學者每天都會收到一些參加研討會的邀請,其中一些是來自受人尊敬的學術活動,而另一些則具有誤導性、誇大甚至是造假。在這個掠奪性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s)肆虐的時代,學者需要謹慎挑選可信的研討會,方能達到參加研討會的目的。
既然要謹慎挑選,就沒有捷徑,每位學者在參加研討會之前,都應該按照以下步驟,仔細地想一想、檢查檢查,再參加!


想一想這個研討會是不是一個正確的研討會,值得你參加並(或)發表研究成果? 你是否將你的研究成果全文或摘要投稿到一個值得信賴的研討會?
每年都有新的研討會推出,有問題和造假的研討會也在增加。在這情形下,很難找到一份權威、最新的指南告訴你要參加哪個研討會,你又怎麼能確定你正在考慮投稿或參加的研討會對你的研究而言是一個合適的研討會?
透過以下這份清單來檢查某一個研討會是不是可信吧!
1.         主辦與贊助單位
(1)   你是否了解主辦此次研討會的機構或協會?
(2)   你能輕鬆確定研討會地點嗎?
(3)   這次研討會是否第一次舉行?
(4)   你或你的同事之前是否參加過此次研討會?
(5)   該研討會是否標明將收取哪些費用(研討會費、註冊費......等),如果你被接受為講者,這些費用是否會被免除?
(6)   該研討會是否有任何贊助者?
(7)   您是否知道主辦或贊助單位,特別是與工程和生物醫學研究等相關領域?
(8)   你查過研討會網站了嗎? 是否以適當的方式提供所有資訊(如參加費用、提交日期、研討會日期、編輯委員會、議程詳情和舉辦地點)?
(9)   你以前讀過這個研討會所出版之論文集的任何論文嗎?
2.         議程與籌備委員會、議程委員會
(1)   是否有關於研討會時間表和議程的明確資訊?
(2)   研討會的範圍和目標是否適合您的領域和核心研究興趣?
(3)   你聽說過研討會的特邀演講者(keynote speaker)嗎?
(4)   研討會網站上是否列出籌備委員會及議程委員會
(5)   你聽說過任何期刊籌備委員會及議程委員會的成員嗎?
(6)   這個研討會是否清楚標明籌備委員會及議程委員會對論文摘要/全文/口頭報告的編輯控制(如字數、版型、口頭報告時間),以及所使用的同儕評審類型(單盲、雙盲)
3.         研討會論文集?
(1)   籌備委員會是否清楚標明研討會論文集的出版方式?
(2)   研討會是否明確說明可保證收錄於哪些資料庫索引中,以及會透過正式評估程序請求哪些資料庫索引收錄?
(3)   論文集的出版者是否是COPEDOAJOASPA或其他學術傳播重要前導計畫或倡議的成員?
(4)   另請參閱〈想一想、檢查檢查、再投稿〉以謹慎選擇投稿的期刊。


經過上面的檢查步驟後,如果你對接下來大部分或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 "YES",那麼你就可以參加或投稿這個研討會了。
1.         你確信參加這個研討會將對你瞭解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有所幫助。
2.         你確信參加這個研討會將有助你學術或專業生涯的發展,並擴大您在學術界的聯繫。
3.         你確信參加這個研討會可以在專業的出版體驗下發布研討會論文,你的論文會經過審核、編輯、索引並易於發現,這將提高您的聲譽和獲得引用的機會。
4.         在前述大部分或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 "YES",你才值得參加這次研討會並()提出你的研究成果。

資料來源:Think. Check. Attend.
相關文章:想一想、檢查檢查、再投稿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想一想、檢查檢查、再投稿



出版是學術傳播中的重要環節,畢竟學者辛辛苦苦地做了研究,又有令人滿意的結果,總是要讓世人了解並進一步運用研究成果。在這個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肆虐的時代,學者需要謹慎挑選可信的期刊,方能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彰顯。
既然要謹慎挑選,就沒有捷徑,每位學者在發表研究成果前,都應該按照以下步驟,仔細地想一想、檢查檢查,再投稿!



想一想你要投稿的期刊是不是值得信賴,對你的研究成果來說是不是正確的期刊?
更多研究正在全球發表,甚至每週都有新期刊推出。出版社不當行為和欺騙的案例也在增加。在這情形下,很難找到一份權威、最新的指南告訴你要發表到哪個期刊,你又怎麼能確定你正在考慮投稿的期刊是對你的研究而言是一本合適的期刊?


透過以下這份清單來檢查某一個期刊是不是可信吧!
1.         你或你的同事知道這個期刊嗎?
(1)   你以前讀過這個期刊上的任何論文嗎?
(2)   在這個期刊上查找最新論文是否容易?
2.         你能輕鬆識別並與出版者聯繫嗎?
(1)   出版者名稱是否清楚地顯示在期刊網站上?
(2)   你可以透過電話、電子郵件和郵件聯繫出版社嗎?
3.         這個期刊是否清楚標明它所使用的同儕評審類型(單盲、雙盲)
4.         這個期刊的論文是否有納入甚麼資料庫的索引中(Web of ScienceScopus或特定學術領域的資料庫)
5.         是否清楚期刊將收取哪些費用?
(1)   期刊網站是否解釋了這些費用的含義以及收費的時間?
6.         你認識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成員嗎?
(1)   你聽說過任何期刊編輯委員會的成員嗎?
(2)   編輯委員會成員是否在自己的網站上提到了這個期刊?
7.         出版社是否屬於學術傳播重要前導計畫或倡議的成員?
(1)   他們是否為出版道德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的成員?
(2)   如果期刊是公開取用(Open Access),它是否列在目錄(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3)   如果期刊是公開取用,則出版者是否為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的成員?
(4)   該期刊的平台是放在INASP期刊平台(在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中美洲和蒙古出版的期刊),還是放在非洲期刊線上(African Journals, AJOL,在非洲出版的期刊)
(5)   出版社是否為另一個行業協會的成員?


經過上面的檢查步驟後,如果你對接下來大部分或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 "YES",那麼你就可以把研究成果投稿到這個期刊了。
1.         你確信這個期刊在同儕中有一定的地位,有助於提高你的聲譽和獲得引用的機會。
2.         你確信在這個期刊上發表你的研究成果將提高你的專業地位,並有助你學術或專業生涯的發展。
3.         你確信你在這個期刊發表的論文可以編入索引(期刊應收錄於重要資料庫)或保存(建議放入機構典藏),並且易於發現。
4.         你期望你的研究成果在這個期刊進行審查和編輯時,能夠獲得專業的出版體驗。
5.         在前述大部分或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 "YES",你才值得投稿到這個期刊。

資料來源:Think. Check. Submit.
相關文章:想一想、檢查檢查、再參加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