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心正志誠 -- 談碩士在職專班

這兩天因為某政治人物碩士學位論文「抄襲」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姑且不論因政治立場與權力掌握所演變成的「追殺到底」與「輕輕放下」。但,一番討論又扯到「學店」、「在職專班」等等議題,可就讓我心有所感了。


第一次接觸到「在職專班」,是我在交大的時候。當時,在楊維邦教授/館長的擘劃下,「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在2002年開始招生,每年招生15人,營運八年期間,共招生103位學生,截至2011年為止有61人畢業、10人退學。專班的主要老師是楊維邦教授/館長、黃明居教授和我,偶爾也會找蘇小鳳教授來幫忙。在那個年代,走在街上招牌砸下來頂多是砸到一堆大學畢業生,還不至於像現在砸到一堆碩士;但那個年代,也是碩士學位開始得到重視的年代。因此原本只拿到學士學位的學生,因著對知識的渴求、實質薪資的提升等緣故而來報考;而後,則因為拿到碩士學位的一般生也漸漸多了,報考人數下降,再加上楊維邦教授和我也離開了交大,這個在職專班就停止招生了。

想起那時,因為是每週工作日撥出兩個晚上來上課,高鐵好像還沒蓋好,所以同學們有從臺北、臺中、彰化來的,最遠就是吳錦範從臺東來(據說是當天搭飛機來,上完兩天課後搭臺鐵夜車回去)。除了黃瑞娟之外,大多數同學在入學前我根本是不認識或半生不熟的,簡璽恩、陳鉑澤、張慧雯等好像都是(年紀大了別問我在啥時候認識啥人,我連和台灣成、邱炯友老師是啥時認識的都忘了)。大多數的同學上課是認真的、做研究是認真的。

那個年代,印象深刻的Meeting的時段:
  1. 張慧雯和張雲燕是在星期五晚上跑到我爸媽住的新店社區交誼廳去和我Meeting的。想當時,雲燕的老公應該跟她還是球友,還未示愛(哈哈),慧雯則是結了婚還沒生。在長達不知多少次的Meeting之後,兩人順利畢業。然後慧雯就生了兩個寶寶,雲燕就嫁人了(應該沒這麼快)。
  2. 羅淑美和王敏珍好像都是在傍晚時找我Meeting的。
  3. 那時候我還排了星期六上午在交大圖書館的Meeting,前幾屆很認真,後來就不行了,所以我也就意興闌珊囉。
說起來,交大專班前幾屆的凝聚力是很強的,到這幾年暑假時都會找個時間同學會。只是很沒誠意的,都是要開同學會前兩個星期才跟我說。大家不知道科科老師很忙的嗎?每次都挑那種我已經安排有事的時間,難道是故意的嗎,哈哈?



2009年,轉到臺師大圖資所來任職。那時候的在職專班是二年一招,一直到這兩年因為變成數位專班,才改成一年一招。二年一招時的學生大部分是圖書館員,數位專班則是中小學老師的比例較高。

剛去「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找了一下,原來包含交大、台師大、一般生、在職生,我已經有129位學生畢業了啊。一見到學生,恐怕也叫不出名字了。但是對照系統裡面的學生名字,還算熟悉呢!從系統裡翻翻到臺師大後帶的在職專班學生,的確也是有那種恐怕見面都不會打招呼的,但是說來,還是可以講幾件印象深刻的事:
  1. 第一屆(從我到臺師大算起)就只帶一位學生,而且是位主見蠻強的學生。
  2. 帶著第二屆去南京參加「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之後又去了上海參加「世博會」。這一屆應該是在學期間和我相處最多的一屆了。但是我在這一屆帶的學生畢業後多沒怎麼來找我,反而不是我帶的學生常在各式場合碰到面。
  3. 第三屆...,因為有三位奇葩(其中一位不是我帶的):林怡君、王佑瑄、鄭惟中,所以印象很深刻有趣。另外陳怡君的努力向學也讓我很感動。林怡君和王佑瑄兩個人大多都一起來找我Meeting,有時會拖著陳怡君來。說來最特別的是佑瑄的論文主題,跑去研究「矯正機構圖書館」的使用者研究。
  4. 第四屆...,就是一群不才的學生了。這一屆,大家不要覺得很誇張,我本來只想帶三位學生的,後來因緣巧合變成了八位,然後這兩年又多加一位。這一屆也是我所謂的雙尾團 +  謝師謝不完龍蝦團,所謂雙尾,是因為有一位同學早一學期畢業、兩位同學晚一學期畢業、其他同學則是在同一個學期畢業。這一屆的八位同學也是「手牽手 心逗陣」,彼此鞭策,還有人訂出畢業時程表,逼著大家不想一起畢業都不行。
  5. 有時候是這樣的,大起之後必有大落,在第四屆之後,就沒啥印象深刻的事了,哈哈。
我也知道,在職專班的同學很辛苦,平常有頭路,無論要找晚上或周末來上課、做研究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的確我會比較寬容地看待在職專班同學的研究,但至少同學們要把一個研究的歷程走完。至於拿在職當理由抱怨功課太重的,我想是絕對不在臺師大圖資所諸位老師同情的範圍之內。想要混東混西混出一個學位出來也沒那麼容易!

這幾年,我大概是臺師大圖資所比較熱血上在職專班課(不是因為鐘點費高)、帶在職專班學生的老師了!也不是我周末閒閒沒事幹,而是因為帶有實務經驗的學生蠻有趣、也較能教學相長。大多數學生的論文都是實徵研究,不論是量化、質性、發展系統,總是要在某場域去實踐,所以我覺得要抄整本實在是很困難,哈哈。我的學生,應該都會有論文被我用WORD追蹤修訂改得滿堂彩的經驗,我不敢說100%抓得出來,但哪邊該放參考文獻而沒放的,我也會用註解的方式寫上"Reference"幾個字來提醒學生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提醒同學們,文獻探討那一章要特別小心。從我當學生的年代到今天,各個領域的學術規則都一直不斷往嚴格的方向修正。以前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因為是作者寫的,所以要全盤照錄,以示尊重。」有時候對於一些文章的逐條結論與建議,或是作者提出的某某定義,都會斟酌...,這應該是逐條照錄好呢,還是要Para-Phrase。最近畢恆達老師有篇FB的文章把這點又提醒了一下,裡面提了四種情形,最後一種情形是絕對不可取,前面三種記得都別忘了引用。然後我之前有講過批改論文的甘苦談(PPT),研究生也可以參考參考。


寫到最後好像歪樓了。我其實要說的是學校、系所、老師的精神和態度,會決定一個在職專班究竟是學店,還是在職人員進修、充實自我的途徑之一。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實不足取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