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教育部110年度第1梯次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規定及指標說明會」分享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ㄟ,這應該可當作是學術傳播的一環吧。

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指標即將邁入3.0,12/22 請我去說明會上以「  師生互動與學習者之間互動」為題進行分享。我就以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我們家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的「統計學」課程進行分享。

說真的,申請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需要系所、助教、助理,以及臺師大教務處下的網路大學籌備處的行政支持,因為送認證時的自評表和課程說明書真的不是我這個忙到翻的人處理得來的。我也相信一般的老師應該沒這個精神和時間去處理這玩意。

我也覺得,若是學校想要鼓勵老師申請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應該要開個說明會,向有興趣的老師說明整個指標的意義。以我來說,就算申請了二門課的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對有些指標還是一知半解。我也是在授課期間一直打擾所上的助教、助理以及網路大學(籌備處),至少得先求量方面的滿足,再來求質的提升

其實,一開始我還是頗猶豫要不要申請課程認證的,因為有個坎我一直邁不過,就是:「實體授課就不一定聽得懂統計了,學生用數位學習會聽得懂嗎?」後來,因為即使不申請認證還是得用數位的方法上課 (誰叫我們是數位碩士在職專班呢?),該做的準備、該有的互動反正也免不了,就牙一咬、心一橫,開幹了

因為是數位學習課,測驗、討論、作業、合作學習等等等的真的是免不了。有些課程單元的形成性線上評鑑(就單元測驗啦)考考基本概念應該還沒問題,但是討論怎麼辦呢!還好,統計這門課其實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不管是媒體上經常公布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等等等,還有,我們的學生大多是中小學老師和圖書館館員,再怎麼說,打打成績、做做滿意度調查總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盡可能從工作、生活中找尋討論的議題,會是在課程認證中有關非同步議題討論的要領。另外,得利用暗樁、或者鼓勵比較願意發表意見的同學領頭、或是要求同學除了發表自己意見之外還得對別的同學的發表進行評論,形成討論的風氣。當然,要跟學生說,討論的質與量會列入期末評分,所以我其實會對同學的討論有個五等第(應該說給1-5分)的分數。

當然,從科普書讓同學閱讀、再討論也是可以用的方法。這次的統計課中,我用了以下這本科普書,在裡面根據課程單元主題請同學閱讀相關的篇章再發表感想,引發討論。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本書有電子書,而且是「臺灣學術電子書暨資料庫聯盟TAEBDC」有買的電子書,正好可做為電子書融入教學的一個範例。
約翰.強森、麥可.葛拉克著,吳書榆譯(2017)。一次看懂小數據:MIT經濟學家帶你搞懂生活中的統計數字,聰明做決定。
我自己覺得表現比較差,或者需要改善的,是同步數位課程的師生與生生互動。這堂「統計課」的同步數位課程我是讓同學們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分組閱讀量化(問卷)的學位論文,畢竟將來大家都是要寫學位論文或技術報告的,趁這個機會看看別人怎麼寫、針貶一番也是好的。所以這門課的師生、生生互動主要是對同學的報告和他們報告的學位論文內容進行評論與建議,間或有同學會彼此給意見。昨天在說明會中,計畫主持人陳定邦教授有建議比較沒有同步數位教學經驗的老師可以先設計教案,分配每個主題講的時間,以及規劃在甚麼時候要丟出甚麼議題來討論,點名同學回答或是鼓勵比較優秀的同儕先發言,可以營造討論的氛圍,有助於師生與生生互動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在LMS平臺上留下證據。我自己很感動的是,在課程中安排了合作學習,請同學們可以在線上文字討論,或利用線上視訊平臺討論完後把討論過程錄影下來後上傳到LMS。我們家的同學還真的很努力地把所有過程都記錄下來了

數位學習課程認證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認證,而是希望提升數位學習課程的品質。說真的,數位學習課,不只是老師累、同學累,助教也累,如果要認證,學校教務處(臺師大是教務處下的網路大學籌備處)的同仁也很累。在這裡一併感謝

說起來,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統計學」數位學習課程,10次議題討論區、11次計算練習作業、8次線上單元測驗卷,學生真的很累!!!但是我花星期六日改作業、回應議題,也是很累好不好,哈哈。

對了,有同學反映「統計學」還是多一點面授課比較好。但我想,既然已經錄好了,未來在面授的時候應該可以採用翻轉教室的方式進行。這個我還得去多學一點。

最後,附上昨日說明會的簡報。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Google (Scholar) 會征服(學術傳播)的網際網路?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這篇部落格文章的題名用了太多括弧。有人可能會說:「咦,不是早就征服了嗎?」

幾年前,某位圖資界朋友跟我說,跟研究新手介紹資料庫時,應該優先介紹A&I資料庫(索摘資料庫),再介紹特定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我問:「為什麼呢?」
因為A&I資料庫是跨出版社、甚至跨文章類型廣泛地蒐集特定領域的文獻,從A&I資料庫可以得到領域的概觀。而特定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只能查特定出版社的(期刊)文章。

這樣說來是沒錯啦, 又不像電機領域的學者只要查IEEE就好了( 小小開玩笑,電機領域的朋友們別見怪)。

但是今年,連我們圖書館都開始思考要不要刪訂LISA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了!經費雖然不多,但用量不怎麼樣。是因為大家查學術資料都直接用Google (Scholar)了嗎?

前幾年,資源探索服務(Web-Scale Discovery Service)剛出來的時候,有些學科館員和A&I資料庫廠商會大力疾呼不要因為訂購了資源探索服務就不訂A&I資料庫了,據說資深學者還是比較習慣特定領域的A&I資料庫,例如MedLine等等等,有個理由是因為A&I資料庫會有對於控制詞彙如MESH的加值,有助於搜尋的效能(我也搞不清楚是會增加準確度還是回現率了,應該是後者吧)。但是年輕學者真的有在用控制詞彙查找資料嗎?如果沒有,好像資源探索服務就打死了A&I資料庫。

昨日文章第一版出來之後,有不具名專業人士提供下列回饋意見:

其實應該不只是控制詞彙表,A&I出版商還有花人力、時間另外加工過更細緻的Metadata。

比如同一篇Wiley醫學文章,可能被Pubmed收錄、也同時被PsycInfo收,但這兩個資料庫Metadata編寫的側重點會不一樣,Pubmed可能放在用藥MESH的編法,PsycInfo就往心理學要的結構去寫。

我回覆了一句:「只是讀者不一定會用到這些,時代不一樣了。」卻也得到不具名專業人士正面的鼓勵:

確實,讀者是不一定用得到,但是啊,基本真的願意花時間來圖書館聽過教育訓練的人,就會發現確實不一樣,也會學會怎麼正確用,這也是我們做教育訓練的目的與成就。

只是,現在圖書館好像比較少著重在A&I資料庫的教育訓練了。 

在那個網路還不是太發達、電子全文不是太普及的時代,學者們可能先查找(光碟版)的A&I資料庫,發現相關文獻的書目資料之後,再到圖書館架上找(期刊)文章或是利用館際複印。但現在,在電子全文多如牛毛的情形下,若一篇文章看不到電子全文,可能學者們就很乾脆地放棄,另外找尋有電子全文的文獻了,應該很少學者會「獨沽一味」了,除非真的是超超超經典、重要的。畢竟人生有無數的選擇,何必單戀一枝花,哈哈。

所以,如果所有出版社的電子期刊系統都和Google (Scholar)合作,讓Google建立索引;或是如果哪天全天下的文章都Open Access了,也都被Google建立了索引,那麼A&I資料庫、資源探索服務、甚至是聚合式全文資料庫(Aggregate Database)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現在看來,似乎無論商業資料庫(如EBSCO、Proquest)或非商業資料庫(如機構典藏)都會和Google (Scholar) 合作的樣子了。如此一來,A&I資料庫的機會好像就更少了?

和A&I資料庫性質相近的是引文資料庫。我最近因為研究的緣故還蠻常用的,引文資料庫因為有引用分析功能的緣故,雖然與A&I資料庫一樣主要靠OpenURL Link Resolver串聯全文,但還比較不會被市場淘汰。當然,大家也知道引文資料庫的另一個功能是做學術成就的評鑑。

講到最後,或許不會被Google (Scholar)打敗的應該是全文資料庫或電子期刊系統了。因為Google再厲害也沒有辦法獲得所有全文的授權,更何況許多全文是放在Deep Web裡(不是Dark Web)。全文怎麼來?電子期刊系統裡放的當然是出版社自己出版的期刊文章。至於全文資料庫,就仰賴資料庫廠商去爭取期刊(、研討會、專書)的授權了。在這裡也得提一下,學者在做研究時應該是以主題去資料庫搜尋,不見得也不應該一開始做搜尋時就限縮特定資料類型(如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就是因為包含了同一主題下各種資料類型,不管是期刊論文、電子書、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等等,才更有價值。全文資料庫或電子期刊系統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經營模式,只要Profit Margin不是太過誇張,我想,我們都得承認期刊出版社或全文資料庫廠商對於學術傳播的貢獻。

談一下Open Access。目前我自己手頭上管了幾個期刊,其中有一個正在申請加入DOAJ,雖然這個期刊有自己網站,但我們很願意非專屬有償授權給全文資料庫廠商,甚至也願意全文資料庫廠商幫我們給Google或資源探索服務建置索引,畢竟

大多數學者的使用習慣不是連到單一期刊網站查找資料。而是希望One-Stop Shopping找到同主題的文章。這樣一來,透過全文資料庫廠商、Google、資源探索服務真的可以提升文章的能見度。

說來OA與非專屬有償授權間本來就不需要你死我活。

講一個現在全文資料庫廠商的經營策略 -- RE-PURPOSE

往壞處想,這叫全文資料庫廠商的無所不用其極要賺你錢。往好處想,則是全文資料庫廠商會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讓客戶訂購的資料庫。有時候,客戶沒錢買一個全庫,或者是有特定領域的需求,這時資料庫廠商就會用某種Criteria篩出客戶有興趣、負擔得起的資料庫內容。

要我舉實例的例子也很容易... 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UN 2030 SDGs

試想,除非使用者很清楚地知道他要找的資料類型或來源是甚麼、在哪裡,如某期刊的全文,要不然,使用者會仰賴的就是Google (Scholar)、資源探索服務、全文資料庫。

對學者而言,要的是提升學術成果的能見度或影響力,無論是非商業性無償授權、有償授權,實在是多多益善。無償授權和有償授權間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因為無償授權通常會有既定的標的(講白了,例如學位論文);而有償授權透過廠商靈活的Packaging、Re-Purpose會有不同於無償授權的運作模式讓學術成果打入全球的使用者端。

除非有一天,連全文資料庫和資源探索服務都被Google (Scholar)擊垮了!

還是那句老話,承認期刊出版社或全文資料庫廠商對於學術傳播的貢獻吧。 

非專屬有償授權在學術傳播中的價值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本來有要落落長且一長串,後來想,算了。 就圖資和學術傳播學者的角度來說,以下是我的看法:

  1. 大學與商業資料庫公司簽約,讓學生自由選擇是否非專屬有償授權,主要著眼於資料庫公司重製、加值與全球行銷,可以提高學術成果在全球與華人市場的能見度與潛在影響力。
  2. 授權合約的授權範圍係將合約標的進行重製等加值流程後收錄於資料庫等權利產品或服務,以電子形式透過單機、網際網路、無線網路或其他傳輸方式授權用戶進行檢索、瀏覽、下載、傳輸、列印等使用行為。不包含改作。
  3. 題名、摘要等詮釋資料欄位(或資料詮釋)屬於加值的一環,但既有的欄位一般應予照錄,詮釋資料欄位內容的更改是否涉及著作權法的改作,因我不是著作權法專家,無法判定。
  4. 詮釋資料欄位內容更改與著作權法議題釐清後,若有必要,則在授權合約中進一步釐清(增修授權合約)。
  5. 若學生(著作權人)對於資料庫廠商的行為不滿,不願再繼續上架,學校可協助著作權人向資料庫廠商要求下架,著作權人亦可逕自向資料庫廠商要求下架。
  6. 整體來說,包含學位論文與學術產出(期刊文章、研討會文章、專書...)的非專屬有償授權是利大於弊,不應因噎廢食。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矛盾金門行

第一次到金門,不是當兵時,而是在開發第一代「公共圖書館統計系統」之後巡迴教育訓練之時,可能也是15年前的事了吧?

之後,陸續到金門幾次,似乎都來去匆匆,朝辭松山飛尚義,晚離尚義返松山的行程。這次,因為有一整天在金門縣文化局圖資科的工作坊,特地在前後多控留一天,來個金門慢活之旅。


         
    
    
    

歷經了「一戰古寧頭、再戰大二膽」、「八二三炮戰」後的金門,許多碉堡逐漸轉變成「觀光景點」,這回雖然沒去翟山坑道,但造訪了烈嶼(小金門)的「九宮坑道」、「勇士堡」,以及「獅山砲陣地」。在慈湖和許多地方,都能清晰看到廈門。金門的民眾應該是對戰爭最有感的了,戰爭,絕對不是像「部落衝突」每隔三四十分鐘就能夠養出一批隊伍出來。

「臺灣最怕被大陸吃掉,大陸最怕臺灣跑掉」。在這「不想被統,看來又無法和平獨立」的時代,怎麼和大陸跳探戈、讓時間去解決問題,恐怕是臺灣政府和民眾要深思的了。這一點,到了金門才會有深深的感觸。

這就是我說的矛盾啦。

文化局何科長帶著我去吃了這家名店,「長榮山西拌麵」。據說,這家名店即使不打廣告,還是有許多人慕名而來。星期天的中午,不到十二點,就已經要排隊了。主要還是有台遊覽車載著團客來,一下子就佔據了三、四桌了。
  

課,我還是很努力地上的,文化局和鄉鎮圖的同仁也很認真。「策略規劃」這種課,只能用「枯燥乏味、有如在雲端」來形容,儘管如此,下午的工作坊,同仁們還是討論得很投入。與上回在國家圖書館的授課相比,因為參與者都是金門圖書館員,由於熟悉在地情境,討論得比較熱絡、深入、到位。在這過程中,我也發現金門鄉鎮圖的同仁在何科長的帶領輔導下,其實都十分優秀,只可惜,鄉鎮圖的人員好像得每年抽籤,抽不到就不能工作了。人事不斷變動,恐怕是金門圖書館最大的問題。

據說,金門已經半年沒下雨了。就在今天(12/8),從半夜就開始下雨了,到了下午,有一陣雨還頗大的呢!重點,我還是邊跑邊照相地慢跑了將近15公里。「健人就是腳勤」嘛!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MS Office中的快速存取工具列

經常編輯MS Office文件的老手們應該記得,在Office 20XX版之前,Office的選單和功能按鈕不像現在的版本分成許多索引標籤,現在的選單和功能按鈕陳列方式雖然可以反映出Office功能的逐漸強化 (但我感覺在Office 201X版後功能的差異已經不大了),但衍生的另一種麻煩是經常在不同的索引標籤中切換找功能,有時候對我這個常打報告、做簡報的人來說就覺得煩。

大家可能有發現,在MS Office選單的左上角有幾個按鈕,MS Office把這玩意叫做「快速存取工具列」,意思是說可以把你常用的一些功能按鈕搬到這邊來,圖1就是那快速存取工具列。

圖1 快速存取工具列

如果把圖1快速存取工具列最右邊被我標示起來的向下三角形按下去,就會呈現圖2的自訂快速存取工具列,有些預設的功能按鈕,已經打勾的是會出現在快速存取工具列。如果你覺得新增、開啟這兩個功能按鈕也很常用,就可以在選單上按一下滑鼠,就可以切換選取/取消選取。

圖2 自訂快速存取工具列

如果就只是這幾個選項勾來勾去也不太有趣,在圖2最底下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其他命令...」,這個就比較厲害了,如果選擇這個就會出現圖3的Word選項。圖3右側就是讓你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自訂快速存取工具列,首先Word會列出一些常用命令給大家選擇(1.),你可以選定一個常用的功能按鈕後按新增,這個功能按鈕就會跑到右邊(2.),右邊的部分就是已經放置在快速存取工具列的按鈕了,已經放在快速存取工具列的按鈕你也可以按右方的上下按鈕調整順序(3.)
圖3 自訂快速存取工具列

如果你在圖3打開「由此選擇命令」的下拉表單,就會呈現圖4的樣子,除了常用命令、所有命令之外,下拉表單裡面主要是用索引標籤的概念來把功能按鈕分群。
圖4 由此選擇命令

因為我經常要改學生的報告、論文,所以追蹤修訂對我來說是個常用的功能。我知道這個功能是歸在「[校閱] 索引標籤」,所以我就選擇切換到「[校閱] 索引標籤」,然後把追蹤修訂這個功能按鈕新增到右邊。新增完你常用的功能按鈕之後,記得按確定,就大功告成了(韋小寶會加一句「親個嘴兒」)。
圖5 加入追蹤修訂功能按鈕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人耶?鬼耶?談日本妖怪小說


圖片來源
  1. 沒有妖怪的妖怪小說
    • 好人或壞人裝神弄鬼:妖怪就是人性的七情六慾。
    • 除魅~這世上沒有不可思議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發生可能發生之事 (By 京極堂)
  2. 真的有妖怪的妖怪小說
    • 古典派
    • 恐怖派 (嗜血恐怖 OR 頭皮發麻恐怖)
    • 溫馨派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從參考館員、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到嵌入式館員

研究生命週期 (圖片來源)

 參考服務是圖書館重要的讀者服務之一,美國圖書館學會下的參考與讀者服務學會(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RUSA)認為參考業務包含參考諮詢服務(reference transaction)和其他涉及資訊或研究相關資源、工具,及服務之創建、管理,及評鑑的行動,並進一步說明:(一) 參考諮詢服務乃是由館員推薦、解讀、評估,以及使用資訊資源,以協助讀者滿足特定資訊需求的資訊諮詢工作。(二) 所謂資訊資源的創建與管理包含研究館藏、研究指引、書目、資料庫、網站、搜尋引擎的發展與維運,讓使用者得以自主使用滿足其資訊需求;而評鑑則包含參考工具書、資源與服務的衡量與評估(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RUSA], 2008)。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定義參考館員(reference librarian)為「任職於參考部門負責提供資訊服務與參考服務的館員」(Levine-Clark, 2013),在此所謂的資訊服務乃由館員提供給使用者的資訊或研究協助,包含了參考諮詢服務和指示型資訊服務(directional transaction)。而早在1930年代,Shores(1937, as cited in Rabner & Lorimer, 2002)便提出參考館員工作的分類,包含 (一) 答覆讀者有關社區相關和事實型的問題;(二) 查找讀者需要的館藏;(三) 協助研究工作,如編製參考書目、學科領域文獻的摘要與總整;(四)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工作;(五) 讀者諮詢服務。

大學圖書館的主要使命為以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運用各類型館藏與專業服務支援學術研究、教學、推廣服務,因此參考服務勢必與校內的學術教學、學習、研究相結合,甚至蛻變為學科服務(subject service),近年來陸續有學科館員(subject specialist or subject librarian)、學科聯繫館員(liaison librarian)、嵌入式館員(embedded librarian)等學科服務相關職稱出現,而參考館員、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間的工作又有重疊。

學科館員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中定義學科館員為「具備學科領域知識的館員,負責圖書館在該學科領域館藏的選擇與評估,進一步可能負責相關學科領域或的資訊服務,以及學科館藏的資訊組織」(Levine-Clark, 2013)。

學科館員多年來已是美英等國學術圖書館的中堅服務 (Crawford, 2012b)。學科館員的傳統角色包含:(一) 擔任圖書館與學院、系所的聯繫窗口;(二) 提供諮詢服務,包含參考諮詢台的值班;(三) 館藏選擇與館藏預算管理;(四) 編目與特定學科館藏的分類;(五) 特定學科的館藏管理工作;(六) 使用者教育,包含圖書館利用指導;(七) 學科指引製作;(八) 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外展與宣傳(Pinfield, 2001)。而隨著圖書館服務的演進,學科館員的角色也有所變化,包含:(一) 更多與使用者聯繫的工作,學科館員逐漸轉變為學科聯繫館員;(二) 館藏宣傳,並提供將館藏融入教學、學習、研究的建議;(三) 支援教學品質評估與研究評鑑;(四) 運用新科技提供諮詢服務,如數位參考服務;(五) 與技術人員共同工作,做為使用者與技術人員的中介者;(六) 選擇電子資源;(七) 資訊技巧訓練,如資訊素養訓練、研究技巧訓練;(八) 融入教育科技與學習環境(Pinfield, 2001)。Crawford(2012a)則以個案介紹學科聯繫館員的新興角色,包含:支持科研評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啟動數位化與出版服務、設計新圖書館建築、協助教師在「第二生命(Second Life)」虛擬空間或數位環境進行教學、與學者合作創立開放取用期刊、管理外展與行銷活動、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圖書館服務等。

學科聯繫館員

《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詞典》中定義學科聯繫館員為「在學術圖書館中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共事,進行館藏發展和圖書館教育的館員」(Levine-Clark, 2013)。

學科聯繫館員乃是圖書館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的溝通橋樑,其角色包含:(一) 做為圖書館政策、服務、館藏資源的資訊專家;(二) 做為系所或學術單位有圖書館相關問題時的聯絡窗口;(三) 提供可信賴、一致、及時的服務與回應;(四)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圖書館利用指導;(五)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參考服務;(六) 提供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諮詢;(七) 負責特定學科領域的館藏發展,以支持師生教學、學習、研究需求;(八) 做為有關學術傳播與著作權相關議題的諮詢窗口;(九) 推廣圖書館服務與館藏資源(Wayne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 2020)。

嵌入式館員

嵌入式館員的核心理念在於將圖書館館員以深度連結的方式融入學術場域,嵌入學術場域的方式包含:在線上課程中協助教學、駐點在學術單位、整學期都參與面對面或是線上的教學課程協助教學、駐點在宿舍提供服務等(Cassidy & Hendrickson, 2013;  Hoffman, 2018)。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2016)則指出,嵌入式館員的職責主要有嵌入讀者資訊素養訓練、嵌入研究、嵌入遠距和線上學習、嵌入課程講授和系所四種。嵌入式圖書館服務(embedded librarianship services)的主要特性有:(一) 以使用者為中心而非以圖書館為中心,必須高度聚焦、有目標性地融入教學或研究團隊,提供專業資訊服務;(二) 深入接觸服務對象,無論實體或虛擬,館員必須走出圖書館建築,前進教室、實驗室,嵌入研究團隊、教師與課程,發展提供圖書館服務的新框架,館員必須從被動反應到主動參與,並能與服務對象密切互動;(三) 以小規模群體為服務對象,了解其需求,並提供高度客製化、以服務對象最大需求為導向,且有實際影響的服務;(四) 嵌入式館員是專家而非通才,嵌入式館員要能夠成為特定學科領域的資訊資源專家,藉由建立與服務對象的信賴關係,讓嵌入式館員從輔助、支持者轉變為合作者(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 2016; Pati & Majhi, 2019; Sharma, Kumar, & Babbar, 2014)。

Pati & Majhi(2019)綜整多位學者的看法,提出下列嵌入式館員的服務:(一) 課程與課綱管理;(二) 在系所、學生餐廳和學生宿舍提供學科聯繫館員服務;(三) 在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協助課程內容管理;(四) 提供資訊素養教育;(五) 在研究團隊中擔任核心、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並提供協助;(六) 參與課程教學,彙整課程所需資訊資源嵌入學習管理系統,協助探究式學習;(七) 為不同使用者群體開設學術討論會與學術會議;(八) 行銷社群資訊服務;(九) 建置機構典藏,提高學者研究能見度與影響力;(十) 協助計算全校、各院的學術影響力;(十一) 建立與推廣一般性、特定性的學術社群媒體社團或專頁,以促進專業合作與聯繫。

綜合整理

筆者運用SCOPUS資料庫所收錄的文獻探索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於2010年-2020年間的研究趨勢,從中解析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的異同之處與各自的發展重點。整體歸納如下:
  1. 學科館員強調應具備學科領域知識,以負責該學科領域館藏的選擇與評估為主要工作,兼及學科領域的資訊服務與學科館藏的資訊組織。本文所蒐集之學科館員相關文獻亦以館藏發展和提升讀者資訊素養為主要職責,符合此一情形。
  2. 學科聯繫館員強調與特定系所或學術單位的聯繫,以學科領域館藏發展和圖書館教育為主要工作。本文所蒐集之學科聯繫館員相關文獻以提升讀者資訊素養、參與課程講授和系所為主,館藏發展在學科聯繫館員的地位不若學科館員般重要。
  3. 嵌入式館員強調與學術場域的深度連結,無論是對教學、學習、研究所提供的服務絕對不是只有一次(one-shot),而且必須要有高度客製化。在此前提下,圖書館在推動嵌入式館員服務時必須考量大規模(scaling)與永續(sustainable)的議題(Hoffman, 2018)。本文所蒐集之嵌入式館員相關文獻有較大比例論及嵌入式館員嵌入讀者資訊素養訓練、嵌入遠距和線上學習、嵌入課程講授和系所,顯示出與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不同的研究樣態。嵌入研究雖是近年來嵌入式館員的重點職責之一,但在相關文獻來看,仍屬少數。
近年來,無論是學科館員、學科聯繫館員、嵌入式館員都逐漸強調對研究與學術傳播的支持,就筆者所蒐集到的文獻來看,此類研究雖仍屬少數,但仍是大學圖書館提供學科服務必須關注的議題,大學圖書館應融入學者的研究生命週期(research lifecycle),提供諸如作者辨識碼(author identifier)與作者學術輪廓(profile)、資訊計量、研究資料管理、數位人文、數位化學術研究、開放取用、研究生產力與影響力評估等相關服務(Abrizah, Inuwa, & Afiqah-Izzati, 2016; Brown, Alvey, Danilova, Morgan, & Thomas, 2018; Ke, 2016; Lang, Wilson, Wilson, & Kirkpatrick, 2018; Pati & Majhi, 2019)。

參考文獻

Abrizah, A., Inuwa, S., & Afiqah-Izzati, N. (2016).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ing LIS professionals on embedding librarianship role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2(6), 636-643.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Library Terminology (1943).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terms, with a selection of terms in related field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9). ALA’s 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educationcareers/sites/ala.org.educationcareers/files/content/careers/corecomp/corecompetences/finalcorecompstat09.pdf.

Auckland, M. (2012). Re-skilling for researc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and skills of subject and liaison librarian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researchers. Research Libraries UK. Retrieved from http://www.rluk.ac.uk/wp-content/uploads/2014/02/RLUK-Re-skilling.pdf.

Brown, S., Alvey, E., Danilova, E., Morgan, H., & Thomas, A. (2018). Evolution of research support services at an academic library: specialist knowledge linked by core infrastructure.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4(3-4), 337-348.

Cassell, K. A. & Hiremath, U. (2004). Refer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Inc.

Cassidy, E. D., & Hendrickson, K. E. (2013). Faculty–librarian micro-level collaboration in an online graduate history course.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9(6), 458-463.

Crawford, A. (Ed.)(2012a). New Directions for 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s. In Chando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Series, Chandos Publishing.

Crawford, A. (2012b). Introduction. In Crawford, A. (Ed.)(2012). New Directions for 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s. In Chando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Series, Chandos Publishing.

Dawson, A. , & de la Pena McCook, K. (1996). Trends affecting the roles of reference librarian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 25 (54), 53–94.

Goetsch, L. A. (2008). Reinventing our work: New and emerging roles for academic librarian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 48 (2), 157–172.

Green, S. S. (1876). 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librarians and readers. Library journal, 1(2), 74-81.

Hoffman, S. (2018). Effective embedding: Working with academic departments and online courses. In Collaboration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pp. 85-96). Chandos Publishing.

James, S. (2002). Digital reference: reference librarians’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7), 549-566.

Johnson, A. M. (2020). Reference and Liaison Librarians: Endangered Species or “Vital Partners?” Views of Academic Library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60(7), 784-799.

Ke, H. R. (2016). Fusion of Library, Archive, Museum, Publisher (LAMP): the NTNU Library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4(2), 66-7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633/JISTaP.2016.4.2.5.

Levine-Clark, M., Carter, T. M., Bartlett, J. A., Cagna, R., Macke, S., Reichardt, C. A., & Vyhnanek, K. (2013).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th Edition.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Lang, L., Wilson, T., Wilson, K., & Kirkpatrick, A. (2018). Research support at the crossroads: capability, capacity, and collaboration.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4(3-4), 326-336.

Martin, J. V. (1996). Subject specialization in British university libraries: a second survey.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8(3), 159-169.

Nielsen, B. (1982). Teacher or intermediary: Alternative professional mode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 43 (3), 183–191.

Oboler, E. M. (1964). The last word on automation? Good-bye, reference librarians!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4(1), 12-13.

Pati, B., & Majhi, S. (2019). Pragmatic implications of embedded librarianship in academics: a review of eminent literatures. Library Hi Tech News.

Pinfield, S. (2001). The changing role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ies.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3(1), 32-38.

Rabner, L. & Lorimer, S. (2002). Definition of reference service: A chronological bibliograph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rusa/sites/ala.org.rusa/files/content/sections/rss/rsssection/rsscomm/evaluationofref/refdefbibrev.pdf.

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 (2008). Definitions of re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a.org/rusa/guidelines/definitionsreference.

Sharma, P., Kumar, K., & Babbar, P. (2014). Embedded librarianship: Librarian faculty collaboration.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4(6).

Shera, J. (1964). Automation and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3(6), 3-7.

Shores (1937). Basic reference book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aluation, study, and use of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ome 200 title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 (2020). Toolkit for librarian liaisons: How to be a subject resource specialist. Retrieved from
https://guides.lib.wayne.edu/LiaisonToolkit.

林呈潢(2011)圖書館專業人員認證研究。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蘇小鳳(2005)即時數位參考諮詢服務。臺北市:文華。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從《東京好食光》到「日本好食光」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本《東京好食光》(出版社:榻榻米出版)是一對旅居日本東京的臺灣小夫妻,在下班與午休時間走遍東京都大街小巷所蒐集來的溫馨好味道。雖然每次去日本前都會在網路上找找其他旅人推薦的食堂或餐廳,但很多都是看看就算,不見得一定都會去造訪。拿到這本書,我想我將來再去造訪東京時,也不會像追星一樣追尋書中所提到的餐廳。

有時候,對旅人來說,貪圖的就是心情的契合、情感的連結,在冬日來碗熱湯麵,孤寂時有家深夜食堂也就夠了。

常去日本。有時我一個人去,有時我和老婆兩人去,有時整個家族去,不同的組合,看待吃的方式都不一樣。當我一個人去時,比較大的可能是吃百貨公司的割引品(要挑對時候去);和老婆去時,會是割引品+松屋/吉野家/すき家之類的出外人的好朋友+偶一為之的大餐+HAEBS之類的甜點店+RASCAL麵包店+...;家族出遊時,中午通常找找拉麵/蕎麥麵店隨便吃,因為通常住在一泊二食的溫泉旅館,晚上以大餐居多。

像底下這張相片,是和老婆二個人去玩時,路上看到「惣菜/總菜」店,自己夾,這已經算中上等級的了!


說要對日本吃過的餐廳、食堂有甚麼特別深刻的印象,其實並沒有。但若真要問,勉強還是可以舉出幾家。

2015年夏天,那次家族旅遊的行程的重點是伊香保、榛名湖、草津溫泉。在伊香保一間老旅館「一富士」住了三晚。泡湯的品質上有些問題,主要是我們去的那時候,這家老旅館似乎生意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在我們出外遊玩、下午回到旅館時,旅館才加熱大浴場的水。那時候就覺得這樣惡性循環好嗎?我們都猜晚餐料理是跟附近餐廳(好聽一點是叫中央廚房),由餐廳送過來再簡單擺盤。看官們可能會說:「這樣子你也要推薦喔?」我只能說,「一富士」的晚餐真是誠意十足,數大取勝。不信你們看底下的茄子、南瓜、鰻魚、玉米!之所以印象深刻,還一個原因是第四天要離開時,老闆娘還追出到車站跟媽媽道別。說來,應該很少人會在伊香保住上三晚的吧。這幾年,家人聚餐偶爾聊起伊香保,總會說,不知道「一富士」還在嗎?剛剛找了一下,似乎還安好。「一富士」網站







2018年冬天,第二次造訪富士山河口湖,去了忍野八海、冰穴、風穴、山中湖、青木原樹海一帶,趁著打折住在高級旅館「千一景」,一泊二食的料理自然不會壞到哪裡去。這回真是有追到河口湖的名物:河口湖站前HOTO FUDO的餺飥麵,熱騰騰好大一碗(鍋),真的是下雪冬日的好物。我都覺得像麵疙瘩呢!


2018年夏天,家族旅行來到能登。唉,這真是一個沒有自駕難以走遍的地方。印象深刻,是在能登島的那天遇到颱風,原本以為應該會困在島上了,誰知東北亞的颱風走得特別快,從狂風暴雨到無風無雨也就是一晚的時間。這一晚,住在漁夫的自家民宿「山長」,那料理的份量真的很嚇人。老哥說想要再次造訪,在那邊就算無所事事發呆,喝啤酒、跟漁夫主人出海釣魚,也是件美事!不過到目前為止,我老哥他也就是想想、說說而已。





講起難忘的日本旅行,絕對不能忘了2014年冬天的東京大雪。就在我和老婆兩人出發的前一天,成田空港整個停擺。我們出發的那天還行,想說我們日子挑得特別好,誰知一來在空港跑到就等了好久。更誇張的是從成田空港到東京市區停駛N'EX和Skyliner,只能慢車慢慢晃。那天晚上千辛萬苦到達東京,在東京車站拉麵街「游龜亭」吃碗拉麵,外加生啤酒一大杯,這就是人生呀!後來有次去東京,再次造訪了「游龜亭」,這次感受就沒那麼深了。





2014年家族旅行去了伊豆,最後一個晚上回到了東京品川。去吃晚餐時看到了這家。不知道為什麼在講日本美食時,它就浮了上來,可能是第一家我吃非常辣非常辣的麵吧,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家麵店和兄弟象投手「風神」同名!







除了東京之外,我最常去的日本城市應該是筑波了吧!原因很清楚,因為我的Mentor Prof. Shigeo Sugimoto的筑波大學。筑波某超市附近的沾麵(「つけ麺」(Tsukemen)),我和老婆每次造訪筑波時必去,應該去了三次吧?啊,對啦,那家店就叫「青葉」(中華そば 中野 青葉 つくば店)(日本〒305-0032 Ibaraki, Tsukuba, Takezono, 1 Chome−9−2)。






不知道從哪時開始,每次去日本都會到7-11採購一堆「蒙古タンメン中本泡麵」,然後有一回去池袋Sunshine City回程,居然看到「蒙古タンメン中本」的店面,不多說,馬上衝進去吃了!




最後一家,其實不是店,而是個小攤販,老婆要我一定得寫出來的。是在北陸高山古街的一家賣飛驒牛串燒的攤子。這家攤販也造訪了兩次,一次和我老婆一起去,另一次則是家族旅行,執攤者一次是老爸,第二次是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