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帶團去筑波、東京 |
呃,題外話,那時候老闆要求每個星期至少要看一篇英文論文,還要報告。可我上回在大陸北京師範大學ALIRG時問與會的小朋友,沒幾個人一個星期看至少一篇英文論文。我知道臺灣這邊也是這樣子了。
所以,我是直到在大學任教後才第一次出國,目的:參加研討會,那次應該是去紐奧良參加SIGGRAPH (這太頂級了,我只是去參加)。我的國際移動力,其實是我2009年到了臺師大之後才大爆發的。誰知道,現在一年至少出國五、六次,這國際移動力應該還可以。
2009年起在臺師大圖資所任教。那時候臺師大圖資所有兩個國際移動力特色,一個是鼓勵同學到東南亞僑校服務,幫僑校圖書館整理館藏、架設自動化系統、甚至辦圖書館利用課程、圖書館推廣活動等。比較多是到馬來西亞獨中,但也有人到泰國、菲律賓的。一開始,應該是陳昭珍、謝建成兩位老師牽的線,記得那時候是由老師們籌組、學長姐每年會鼓勵學弟妹參加,甚至有培訓課程,從吃喝玩樂到Koha都會講,同學們最少出國二星期,也有出國將近二個月的。
南方學院與台灣師大推動支援全國(馬來西亞)數校圖書館 |
東南亞僑校服務 |
我其實是挺佩服參加東南亞僑校服務的學生,尤其在10年前,智慧型手機沒這麼發達、僑校的網路沒有很好,僑校的地點很少在大城市,白天服務完、晚上無處可去,也不能追劇,甚至可能還得洗冷水澡。要我這種好逸惡勞的人在這樣子的環境待一到二個月,我想我是待不下去的,說得誇張一點,某年我去探望僑校服務的同學,待一個晚上就快閃繞跑了,哈。但我知道,參加僑校服務的學生都還蠻開心、很珍惜這樣機會的。
以下是昨晚短暫碎碎念時,許瑞庭的回饋:
服務隊到現在永生難忘,跟助教共度夜晚半個月,住在校友家,校友又介紹了些朋友,現在都還有聯繫,甚至還有異業上的交流,是眼前看不到的潛在資源!
另一個師大圖資所的國際移動力特色,是卜小蝶老師、邱銘心老師經營了10年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UWM)圖資學院和圖書館的暑期實習。這個說來是高檔行程了。像前面的東南亞僑校服務,學生得自己寫計畫書、教育部給的每個人的也只是比一張東南亞飛機票多一點的補助、學生還得自己跟對方聯繫,東南亞的環境在那時候和臺灣、美國還是有段差距。
至於UWM的暑期實習,銘心老師幫同學把計畫書寫好(還有結案報告)、和UWM連繫好,還安排到中研院或師大圖書館做行前實習;到了美國,還有在UWM的學長、學姊照顧;更不用說去參加ALA年會。實習,安排在UWM圖書館以及密爾瓦基的公共圖書館,不管是數位典藏、學科服務,都是可以學到東西的。過去幾年,我看到許多同學積極爭取到UWM暑期實習的機會,競爭十分激烈,因為僧多粥少,每年銘心老師都要安排面談,決定出國人選。但,曾幾何時...這個競爭激烈的情況慢慢淡了~
UWM實習 |
我還知道... 有人東南亞僑校服務團和UWM暑期實習團都去過!這幾個人一定得回覆我這篇PO文,講講心得才行。誰誰誰...就是你。
說起校級交換,圖資所學生有勇氣出去交換的好像寥寥無幾,我知道的只有兩位(應該還有),都和我有那麼一丁點關係,一個遠征芬蘭、一個遠征愛爾蘭。據說她們拿到的補助只有一張飛機票。
至於短期遊學,小弟我在2014年還辦過一團和泰國Khon Kaen University的團一起到筑波大學去秋季見學(9月初時),團員們應該也高興得不得了吧,哈哈。
念研究所有決心早點畢業是好事,畢竟碩士班念個四、五年還真的蠻誇張的。但是據我所知,去東南亞僑校服務、UWM實習的同學很少念到四、五年才畢業(有的話也是被一些特殊狀況卡住了),或許是因為這些同學對自己的研究生生涯都有規劃了吧,即使去了東南亞或美國,都還是能繼續做研究。
人生,大概也只有在大學、研究所的時候,有這種好機會,學校、國家出錢讓你出國又有學習又有玩,讓你體驗不同文化,有心的同學還因此建立人際網絡,這些都是人生的資產呀!希望同學們都把握機會,建立自己的國際移動力。
這時候說...,應該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有機會,同學們也可以到對岸去遊學一段時間。畢竟,不管是要把對岸當敵人或是當朋友,總是得知己知彼,別坐在螢幕前面空想像。
最後,這裡收集了一些國際移動力見證人的發言,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囉。
還蠻支持去對岸遊學一段時間說法的,雖然在學術的嚴謹性還有些討論空間,但...對新事物的接觸與常識,還有趨勢及深度服務,台灣已經有點追不上對岸一線城市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