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偵探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偵探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祭念品 (By 泰絲.格里森)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一開場就十分吸引人的場景,波士頓克利斯賓博物館的新館長上任後盤點博物館藏品,在地下室發現一具木乃伊,人稱X夫人,覆蓋軀體的亞麻布經過碳十四判定後認定是西元前二世紀托勒密王朝的古物。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博物館把X夫人搬到醫院去做電腦斷層掃描,還找了莫拉.艾爾思法醫前來從病理學、法醫學角度分析。

電腦斷層掃著掃著…居然在X夫人的口腔掃到金屬製品…然後在X夫人的腿裡掃到一顆子彈。

哇哩咧,原來X夫人根本不是古人,而是一個被謀殺的女人被古亞麻布包裹起來丟到博物館裡!

誰這麼天才呀?幹嘛這樣搞?事情牽涉到博物館裡的黑髮美女喬瑟芬.蒲契洛博士。

故事情節就不細談了,一言以蔽之,這本真的好看,好像中秋假期最後一天晚上開始看,隔天帶著去上班,啊,我當然沒在上班時間看,而是搭捷運、高鐵時繼續追,然後那天晚上回到家把它看完。啊,講故事情節最快的方法就是把博客來網路書店的書籍簡介貼上來:

二十六年前。富豪之子布萊德理.羅斯在埃及考古行程中認識了夢中情人美狄亞,美狄亞聰慧熱情,學識淵博,讓布萊德理醉心不已。然而,由於布萊德理與美狄亞的個性差異,兩人終究不歡而散。

二十六年後。波士頓克利斯賓博物館將展出一具埃及木乃伊,在展覽前夕,館方邀請了法醫莫拉.艾爾思前往檢驗。然而被裹屍布緊緊包覆卻非兩千多年前的埃及貴族,而是一具小腿中彈,且以古埃及手法防腐保存的女性乾屍!

為此,警方派人徹查博物館館藏,並且在博物館地下室內找到一間無人知曉的密室,裡面擺著三顆因乾製而縮水的人頭。其中兩顆屬於館藏,而第三顆來路不明但製作精巧的女性首級,暗示著顯然有個熱愛考古及熟知屍體保存的隱形惡魔,將雜亂老舊的博物館地下室,當作自己的收藏中心……瑞卓利跪下,手電筒照進洞口。對面的牆壁有幾碼遠,她依稀辨別得出粗糙的表面。她徐徐移動光束,照見岩壁雕刻出的凹穴,接著,她陡然僵住。手電筒照到了一張臉,正從暗處盯著她看。

簡單說, 喬瑟芬就是美狄亞的女兒,這二十多年間喬瑟芬和美狄亞一直逃避著「布萊德理.羅斯」的追蹤。之所以要用「」把布萊德理.羅斯括弧起來,當然是有鬼!

有鬼。也沒錯啦,在古埃及,人們相信人死後可以復生,木乃伊是為了讓人的靈魂回來時有個歸處。嗯,的確是鬼。

小說中講了許多做木乃伊的細節(這些在維基百科裡也有寫),也自圓其說地寫了為什麼現代木乃伊外所包覆的可以是西元前二世紀的裹屍布;還提到,現代木乃伊的製法除了仿古埃及的作法之外,也有把屍體丟入富含泥炭苔的沼澤水裡製作而成的沼澤木乃伊;以及南美洲技法製成的乾製首級,真是長知識 (真好笑,長這種知識要幹嘛)。

乾製首級 (骨董店的仿製品)

《祭念品 》故事情節的進展十分刺激,除了一開始X夫人電腦斷層掃描這段十分有創意之外,後來又在博物館地下室發現了三個乾製首級;接著就進到喬瑟芬躲避「布萊德理.羅斯」的跟蹤、瑞卓利的緝凶,ㄟ,那個關鍵人物美狄亞又在哪裡呢?自然,布萊德理.羅斯究竟是死是活是全書的關鍵。

仔細想想,非有必要把木乃伊和乾製首級放到博物館去嗎?是預期有一天木乃伊會被發現,讓喬瑟芬感覺到壓力之後好跟美狄亞取得聯絡嗎?

「布萊德理.羅斯」的死活總是會揭曉的。故事最後又抖了個大包袱這個才厲害。

這本書,莫拉只有在前面電腦斷層掃描X夫人這段比較重要,故事中後段就一直沉溺在與丹尼爾神父間戀情之TO BE OR NOT TO BE。

對GLAM的啟示,盤點要好好做。你問,啥是GLAM…,啊就Gallery, Library, Archive, Museum。對了,還是要講一下那個波士頓克利斯賓博物館是由有錢的克利斯賓家族用歷年攢下來的錢、蒐集的藏品所開設的私人博物館。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死亡終有時 (By 阿嘉莎·克莉絲蒂)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話說,《死亡終有時 (Death Comes as The End)》應該是最近看得最順暢的一部克莉絲蒂小說了,有可能是因為我耍廢,空出了一整個晚上來閱讀的緣故吧。雖然裡面的人名翻譯得有點拗口,蓮梨桑、葉瑪西、莎蒂琵、艾匹、南翡兒…的名字,還真有點亂七八糟。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 (By 阿嘉莎.克莉絲蒂)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本1936年首次出版的書,在遠景版的書名為《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在遠流版則名為《美索不達米亞驚魂》。我是覺得沒有啥太驚魂之處,所以就還是用遠景版的謀殺案稱之。赫丘勒.白羅的探案之一,雖然比之1934年首次出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是比較晚的作品,但在《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裡有提到,白羅是在結束了本案之後,搭上回倫敦的東方快車…(P308)。

以下略涉及真相,請慎入。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葬禮變奏曲 (By 阿嘉莎 克莉絲蒂)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葬禮變奏曲》(After the Funeral) 是翹鬍子仁丹偵探赫丘勒白羅探案之一,對我而言,應該是除了《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這幾本搬上大螢幕的白羅探案之外,我閱讀最多次的一本。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聚散有時 (By 勞倫斯.卜洛克)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本馬修.史卡德最新探案,我從博客來上打出「即將上市」就開始關注,2020年1月4日出版後也看到許多同好看過這本書。但我一直到了昨日(2020/2/9)買到這本書後才一口氣把它讀完。英文版,在2019年1月31日出版,中文版晚將近一年了。

在書封、譯者後記都提到英文書名 A Time to Scatter Stones是來自《聖經》〈傳道書〉第三章「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在譯者後記中也提到Valedictory「史卡德隆重謝幕」(雖然我找不到譯者後記中提到的「折口」,應該是在英文版中吧?)。

向一代硬漢派偵探告別


當然,在真實世界中的勞倫斯.卜洛克(官網維基百科)依然健在;《聚散有時》裡的史卡德依舊在紐約漫步、三不五時參加匿名戒酒協會,就是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膝蓋有時會痛。只是從1976年《父之罪(The Sins of the Fathers)》登場、在紐約活躍四十年的史卡德,在《聚散有時》後算是隆重謝幕了(當然,書迷們應該還是很歡迎史卡德時不時出現跟我們打個招呼)。

因為是謝幕作(呃,這輩子看到偵探在小說裡正式謝幕的應該只有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比利時蛋頭翹鬍子仁丹灰色腦細胞赫丘勒.白羅在《謝幕(Curtain)》裡謝幕吧),對我來說,劇情有那麼一丁點不重要,三兩句話就可以解決:史卡德幫依蓮.馬岱的朋友(名字叫依倫)找出惡性騷擾依倫的某男人,Done

故事單純,所以我想卜洛克真的是用這本小說帶著大家回顧馬修.史卡德吧,包含匿名戒酒協會、米基.巴魯、阿傑(啊,據說他都快四十了)、吉姆.法柏、阿姆斯壯酒吧的吉米、雷.古魯留、雷.蓋林戴斯、喬.德肯,都在馬修和依蓮的對談中逐一浮現。

拿到書,第一個浮上我腦海的想法就是,書真薄,如同譯者劉麗真所說「這本書又回復馬修.史卡德初登場時《父之罪》的短小精煉(P. 128,也是最終頁)」。如果找出史卡德系列,會發現史卡德最初的小說都很薄,是在《八百萬種死法》這本史卡德游移在To Drink, or Not to Drink界線(故事的最後是史卡德在阿姆斯壯酒吧點了一杯雙份『早年時光』波本威士忌但沒喝,然後走進匿名戒酒協會講了那句:「我的名字是馬修,我是酒鬼。」)。想來,這也是種回到最初的隱喻吧。

已經忘了何時、為啥會買下第一本馬修.史卡德了。在這史卡德的謝幕時刻,理應來上一杯波本威士忌,但時間不對。也只有馬修.史卡德,值得我在星期一一大早五點,拋下學術論文的校對,隨著曙光將現(雖然冬天沒這麼早出太陽),來這麼一篇小感言。

與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作伴的勞倫斯.卜洛克小說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荒蕪年歲 (By 約翰.哈威)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上星期五拿到《荒蕪年歲》,利用三小時間(小說、小酒、小菜),在三天內閱讀完畢。或許是因為身為推薦人吧,又或許是這回印刷的字體看來比較清楚、比較大(還是我錯覺?),讓我這次速速看完。

在古典推理年代之後(我從阿嘉莎.克莉絲蒂算起),不算『八十七分局系列』(國內只有N年前小知堂有譯本,還有詹宏志的『謀殺專門店』有幾本譯本),在大西洋兩岸、腳踏實地的警案就屬查理.芮尼克和愛德華.X.狄雷尼了 (By 勞倫斯.山德斯)。兩者都是身材壯碩(應該吧)、愛吃三明治(三明治分乾的和濕的也是我從狄雷尼那學到的),只不過,狄雷尼有個深愛他又聰慧的妻子,而芮尼克則是和他老婆離婚了)。

所幸,芮尼克還有四隻陪伴著他的貓。噢,想知道迪吉、邁爾士、巴德、派伯這四隻以爵士樂手為名的貓是怎麼來的,看《荒蕪年歲》就是了。ㄟ,本來沒注意到書籍封面那一坨黑的是啥,現在看來,倒有點像隻黑貓,是嗎?

在下身為老牌偵探小說讀者,始看芮尼克系列,是N年前麥田出版社出過的《寂寞芳心》和《迷蹤記》(?),前者還在我的書櫃裡,後者還得找找。如今看來,東美出版社的譯本比當年麥田出版社的譯本厚上許多,想來當時只是節譯吧(沒做版本比對,不敢下定論)。

喜歡芮尼克系列的人,想來不全然是要猜兇手的,警察小說畢竟還有些硬漢派小說的風格在,不以本格推理的猜兇手為主軸。讀芮尼克,我想是被那四隻貓、爵士樂風慵懶頹廢又無可奈何的氛圍所吸引。

那個芮尼克的年代,還沒有智慧型手機。

看芮尼克,除了看芮尼克破案之外,也看芮尼克和同僚的日常。總是西裝筆挺、三不五時要去跑步健身的警司傑克.史坦頓,從結婚到分居的凱文.奈勒,粗魯無文的馬克.迪文,總是煩惱和母親關係的琳恩.凱洛葛,還有葛拉翰.彌林頓。他們的生活、日常也是芮尼克系列吸引人的一部份。

伊蓮。芮尼克生命中糾纏不清的一部份。《荒蕪年歲》敘明了他們的相識,以及為何離婚。看來大多數偵探小說中的警察,除了狄雷尼比較好命之外,包含芮尼克和吉敷竹史,都曾因為工作太過忙碌、緊急事件不斷發生而忽略了老婆。伊蓮,不是伊蓮.馬岱。

《荒蕪年歲》有著濃濃的爵士、藍調風格(我其實不是那麼清楚二者的區別),因為女二(我說的是露絲)就是藍調女歌手出身,然後書中不斷出現著爵士、藍調歌曲的歌名,看著看著腦袋就會浮現不知哪來的旋律。

故事,跨越了二十多年,從1969年芮尼克還是巡官說起,那一年他瞄到了伊蓮一眼;1974年,因為處理竊案而正式認識伊蓮;1981年,呃,問題慢慢浮現;1992年... ,呃,不知道離婚多久了(得再追《刀鋒邊緣》?)。

探案的主軸,算來有三件,性質都很像,1981年的連續搶案,1992年的連續搶案,以及二個慘綠青少年犯的連續搶案。1981年的連續搶案主嫌普萊爾在關了11年後即將假釋,他的前妻就是女二露絲,普萊爾一直懷疑是露絲出賣了他、讓他被捕。故事就一面回顧著1981年芮尼克逮捕普萊爾的過程;一面辦著1992年的那兩起連續搶案。究竟1992年的連續搶案和普萊爾有關嗎?普萊爾假釋後會不會找露絲報仇?看官們,就自己買書來看吧。

我只能說,後面的逆轉大結局還真是意外呀!

荒蕪的年歲,荒蕪的人生。三明治、伏特加、威士忌、四隻貓,繼續伴著芮尼克前行。噢,差點忘了爵士樂。

PS. 書中有一個地方,把伊蓮翻譯成海蓮(還是甚麼蓮的);然後P367,把萊蘭斯翻譯成萊恩斯了。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沉默的遊行 (By 東野圭吾)



這本2018年偵探伽利略湯川學的長篇,有與《嫌疑犯X的獻身》相較勁的況味。

23年前的某日,一個12歲的女孩在住家附近公園失蹤,4年後女孩的屍骨在山中被發現,清查後發現嫌疑犯蓮沼寬一,但因為蓮沼在偵訊過程中始終保持沉默,各項線索都只是間接證據,最終法院判決蓮沼無罪。

三年多前的某日,居住在菊野市的並木佐織在傍晚出門後失蹤,三年後在一個燒毀的近似垃圾堆的房子裡發現了佐織的屍體。那棟房子,是蓮沼去世母親的住家,蓮沼再度引來警方的懷疑。但因為始終缺乏直接證據,檢察官作出了「保留處分」的結論,蓮沼被釋放。可想而知,這對佐織的父母、小女兒夏美、前男友高垣智也、三年多前想培育佐織成為歌手的音樂人新倉夫妻、看著佐織長大的鄰居戶島是多麼大的憎恨。

但,蓮沼真的是兩個命案的凶手嗎?

就在菊野商店街的秋祭遊行當日,蓮沼在住處被發現死亡,究竟是自然死亡、意外、或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是誰?

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展開。

草薙已經是警視廳搜查一課的股長(官拜警部),偵探伽利略湯川學去美國繞了一大圈回來已經升為正教授,無巧不巧地在菊野市的研究室做研究,內海薰還是草薙的麾下。這件事之所以落在草薙身上,是因為23年前的案子就是草薙辦的。草薙知道蓮沼被「保留處分」、釋放後,跟湯川Murmur了一陣,湯川就開始三不五時到佐織父母開的「並木屋」去用餐,一試成主顧。

秋祭遊行當天,還是並木家的小女兒夏美陪湯川去看遊行。

這本小說,藉著草薙心裡講的話,偵探小說迷很快就會看出這明明是阿嘉莎.克莉絲蒂《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現代版,只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發生在密閉的火車空間裡,而蓮沼雖然是死在一個密閉空間裡,但佐織的關係者卻是在菊野商店街秋季遊行現場趴趴走。向前作致敬又能夠超越是這部作品很棒的地方之一。

同樣是善良人的私法正義,80多年前的古典推理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於1934年出版)沒有長篇幅去刻劃小說中人物的關係與情感、心理,《沉默的遊行 》不管就草薙,或是佐織親友的角度,都有深刻的情感描述,這加深了推理小說的情感厚度,不再只是純粹的推理遊戲。

但,《沉默的遊行 》沒有就此忽略了「科學」推理的元素。從蓮沼死因的推定(HowDunIt)、眾人在命案過程中的「分工」與手法的推理都十分精彩(而且一再推翻原先的假設)。更重要的是,WhoDunIt、WhyDunIt,也一路從最有可能的嫌疑人--佐織的父親--翻了好幾番。

別忘了,我前面有寫過的... 蓮沼真的是兩個命案的凶手嗎?

寫推理小說的感想,最難的是不能破梗。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情節... 佛曰:「不可說。」

我不知道何時錯過了湯川學跑去美國的那幾年。但看來《嫌疑犯X的獻身》的石神事件,是湯川心裡的一道陰影,因為在《沉默的遊行 》中湯川提到了這次痛苦的經驗
(...導致那個女人無法承受良心的苛責,讓那個男人的犧牲奉獻化為泡影...)(P347)
幸好這次推理出的真相不至於讓湯川重蹈覆轍。

如果我說《嫌疑犯X的獻身》還是比較好看,東野圭吾可能不太開心(哈哈,他不會知道我這樣說的啦)。我想只是場景格局的不同,《嫌疑犯X的獻身》在比較單純的場景、出場人物中展現了湯川的細緻推理,以及石神的深刻情感;相較於此,《沉默的遊行 》不管在場景、人物、時間跨距上都複雜許多,讀者的情感投射就比較沒法單一深入。儘管如此,這部小說還是超讚的,本來想熬夜看完,但為了我的健康著想,還是免了(但好像掛心這本小說的結局而沒睡好)。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奇想.天慟



一直以為自己有寫過《奇想.天慟》(舊書名《異想天開》)的閱讀心得,找了半天也沒找到。

《奇想.天慟》是我最喜歡的島田莊司作品。不同於御手洗潔的(新)本格推理路線,吉敷竹史系列走(新)社會派推理路線。日本社會派推理路線的始祖是松本清張,社會派推理不強調神探、密室推理...等等等,強調結合社會事件。島田莊司的本格推理傑作《占星術殺人事件》問世之後,評價兩極,為了"迎合"當時社會派推理的風潮,乃推出警視廳警探吉敷竹史系列。一開始的吉敷竹史系列走旅情推理路線,但不同於西村京太郎的火車時刻表風格,吉敷竹史系列融合了旅情推理和日本傳說(如出雲傳說),再加上島田無法忘情的本格推理,所以有著本格推理和社會派推理的雙重效果。

《奇想.天慟》亦復如是。社會派推理的元素包含:

  1. 因為3%消費稅剛實施所引發的殺人事件?(呃,現在日本的消費稅都從8%漲到10%了)
  2. 冤獄問題(即使後來吉敷竹史系列的《淚流不止》總結了島田對冤獄問題的研究,但我覺得《淚流不止》的篇幅太長,內容又有部分異色,所以不如《奇想.天慟》來得聚焦)。
  3. 日本二戰期間在朝鮮的強制動員(強拉男丁...)問題(相較於臺灣對這問題的故意忽略,在《奇想.天慟》中對這問題有深刻的反省)。
除了上述社會派推理元素之外,本格推理的元素則有:
  1. 四則短篇小說(奇怪的跳舞小丑、弔死者、白色巨人、小丑與女人)的虛與實。
  2. 臥軌屍體的再復活。
  3. 火車出軌與爆炸的的真相。這個爆炸和前幾年發生在臺灣的某悲劇有雷同處。
我想,之所以喜愛這本小說至極,原因是這本小說有強烈的本格推理調性,但本格推理又不脫離現實,完美地與社會現象結合。就如既晴的導讀標題 -- 十二日園的微小殺機與巨大歷史,看似莫名其妙的殺人動機背後,卻有整個昭和年代的莫名悲哀與深刻的反省。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一長串的死者 (By 勞倫斯.卜洛克)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馬修.史卡德系列中最本格派的一本,也是我最喜歡的二本書之一。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它本格;原因之二,可能是因為它沒那麼血腥。

一個低調的「三十一俱樂部」是一切問題的開始。從一開始提到這個俱樂部,便吸引著我往下看:「...這個俱樂部的結構很簡單。三十一個人格高尚的男子宣誓,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四要相聚一堂,吃飯,報告這一年來他們生命中的改變,同時向這一年過世的人致敬。每一年我們都會宣讀死者名單。當三十一俱樂部只剩下一個人之時,他就得找三十個理想的候選人來當會員,在特定的這個晚上讓他們聚在一起。然後朗誦三十個已經過世的兄弟名字,燒掉名單,結束這一章,並開啟下一章。」


這麼個「三十一俱樂部」,夠Man吧?這麼個低調的「三十一俱樂部」,自從1961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四開啟新章後,32年,死了14個人(呃,死了14個人還不算血腥嗎?還好,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在馬修出場前就死了),有自殺的、有意外的、有他殺的,這麼高的死亡率難道只是偶然嗎?
於是,有個會員委託了馬修,請他進行調查。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自殺、他殺的案件都有些可疑之處,有可能是同一個人下手的。

Whodunit和Whydunit當然是這本書的重點。畢竟這個私密、低調的俱樂部有誰會知道呢?想來想去就應該是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是兇手,但既然加入了俱樂部又為何要謀殺其他會員呢?讓自己是最後一個人然後開啟下一章也沒甚麼好玩的。

也許本格推理迷會覺得兇手身分的發現太過巧合,但是想想要一連謀殺這麼多人而不被人發現,也唯有這樣了,所以我覺得還蠻合理的 (喔,不能破梗)。

這本書,也是馬修系列中另一個大配角硬漢律師雷蒙.古魯留的首次出場。全書的最後,他也進了匿名戒酒協會 (新版翻譯為戒酒無名會)。

除了辦案之外,馬修和米基.巴魯(這個屠夫)的互動永遠是馬修.史卡德系列中最值得回味的了。馬修啊,差一點變成了別人的戒酒輔導員;再一次,馬修和委託人用了不怎麼合法的方式處理掉兇手;還有,故事的最後馬修和伊蓮終於結婚了。

這本書,提到了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的某重要地標,也因此,我最近(2017.8)在參加華盛頓的會議時還特別去看了一下。
馬修.史卡德的書最適合什麼時候看呢?呃,寂靜的夜晚,淺酌小酒~~~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嫌疑犯X的獻身 (By 東野圭吾)

自拍書封--就知道我買很久了(好像有重出新版)


《嫌疑犯X的獻身》是東野圭吾筆下偵探伽利略系列的第三作,有人說是東野圭吾鹹魚翻身,一舉拿下日本2006年多項文學獎(包含第134屆直木獎、第六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

維基百科中對本書的劇情簡介如下:

花岡靖子與女兒美里一同住在公寓裡兩人相依為命,某天靖子的前夫富樫慎二突然造訪,不管搬到哪裡前夫都像瘟神一樣地會找上門來,和前夫發生激烈衝突的靖子,一不小心將前夫殺死。面對今後該何去何從的兩母女,鄰居天才數學家的石神出手救了她們,他以特殊的思考邏輯指示兩母女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事。
3月11日在舊江戶川中發現一具屍體,警方斷定這是富樫慎二的屍體,因此展開調查,並對關係人花岡母女進行搜查。然而案情產生膠著,非常苦惱的草薙警官只好再找天才物理學家湯川學來幫忙。
而石神與湯川竟然是大學時代的好朋友,原本只是旁觀者的湯川,終於將石神的犯罪手法給解開了……
我覺得這本書兼具了本格推理和純愛小說的雙重特色。以湯川學為主角的小說,向來都以理性、科學推理為主要調性,這在本系列的前兩本小說《偵探伽利略》、《預知夢》尤其明顯。到了《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之後的《真夏方程式》,湯川學就不再是一位只著重科學推理的偵探,逐漸加入柔軟的感性。

--- 以下可能有雷,慎入 ---


我想,《嫌疑犯X的獻身》的特別之處有幾點:

  1. 在讀者已經知道主犯與事後從犯的情況下,要使全書仍存在有本格推理 Whodunit、Howdunit的氛圍。
  2. 破案關鍵藏在主角間的對話,包含 "針對自以為是的盲點,看似幾何問題,其實是函數問題"。在一開始發現屍體之後,警方的偵查重點就是Alibi(不在場證明)...,但嫌犯(花岡靖子和美里)的不在場證明看似破綻百出,卻又找不到突破點。
  3. 石神自首的關鍵藏在湯川學的一句話:每個齒輪的用途只有自己能決定,不能由其他齒輪決定。
  4. 再怎麼堅強的事後從犯在警方的偵訊和提出證據下,都可能吐露真相。唯有...
  5. 我覺得《嫌疑犯X的獻身》某種程度具有敘述性推理的特性。只是,一般的敘述性推理是用來混淆讀者視聽的,但是在《嫌疑犯X的獻身》中,真相其實就藏匿在作者的敘述中 (這就不能多講了)。
  6. 看臺灣本土連續劇看多了就知道DNA檢查有多神奇(哈),為了避免這一點露餡,東野圭吾精心設計了富樫慎二和花岡母子的關係(是前夫、但是是美里的繼父)以及...。
若論缺點,我想石神為何要幫助花岡母子的動機是有點薄弱的,儘管東野圭吾在最終回中有一段石神的內心剖白,但我還是覺得有那麼點太弱了。

如果你不喜歡看本格推理,那就把這本書當成是純愛小說吧!

書名是怎麼回事?X... 是數學裡的未知數,亦即到底誰是兇手之意。"獻身" ... 多麼純愛呀。

看完了福山雅治(湯川)和堤真一(石神)主演的電影版,覺得電影版還蠻忠實呈現小說的精神的,當然小說版比較佔優勢的一點是比較容易訴說人物的內心世界,電影版比較難OS。此外,在前面我提到的"敘述性推理"的特性,在小說中比較容易表現出來(至少翻前翻後多翻幾次就行了)。老實說,除了以下四點蛇足之外,電影版算是無可挑剔的:

  1. 一開場的大爆破場面,這是湯川為了證實可以不用火箭炮,從陸上直接讓水上的船爆炸。小說中,湯川的實驗室應該沒這麼大,而且還跑到一個大空地去做實驗。
  2. 警視廳去突擊歌舞伎町的夜店。這段是完全沒必要的。
  3. 湯川和石神跑去登山,還遭遇到暴風雪。其實在山上的對話,小說中也有出現,只是場景就在案發現場附近。也就是說,即使沒去爬山,這對話還是可以進行的。
  4. 警視廳的男長官叫內海薰倒咖啡。這段雖然算蛇足,但其實在很多日本劇裡面,都可以看到男警察對女警察的蔑視。

對了,電影版都要找個女主角來搭配名探就是了,《嫌疑犯X的獻身》是這樣(草薙被擺一邊了),《星籠之海》也是這樣(找了個好吵的女主角,我還是習慣石岡... 啥,那女主角是廣瀨愛麗絲,廣瀨玲的姊姊...)。事實上,原著裡內海薰是在《伽利略的苦惱》(湯川系列第三部)中才出現的。還好,內海薰在電影裡面演的還算襯職,不向廣瀨愛麗絲那麼聒噪!

預知夢 (By 東野圭吾)



偵探伽利略第二彈,看湯川學如何用科學與邏輯解破(偽)超自然現象,裡面包含五篇短篇故事:


  1. 夢想:某人自小時就斬釘截鐵地說出他夢中情人的名字,長大後居然巧遇了這麼個同名的女孩,難道,真的是命中註定嗎?
  2. 靈現:妙齡女子在被殺的同一時刻居然出現在另一個地方,難道,真的是靈魂出竅?
  3. 騷靈:兩對被懷疑謀財害命但找不到證據的奇怪男女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外出,因為在這個時間屋裡就會劇烈地震動,難道,被害者的靈魂回來復仇?
  4. 絞殺:工廠老闆在旅館被絞殺,脖子上的勒痕出現了罕見的傷口。更奇的是,在老闆被絞殺的前一晚,老闆身上居然升起了火球,難道,這是鬼火,預言了老闆之死?
  5. 預知:妙齡女子在家中陽台上吊自殺,奇怪的是,對街的女孩在三天前就看到了這個女子的自殺場景,難道,女孩有預知能力?
看似一件件超自然事件,但是背後都有著合乎邏輯的科學支撐。


以湯川學為主角的典型科學推理小說,短篇故事的篇幅只能解謎,很難發展出感人的劇情。推薦對湯川學感興趣的人一定要看囊括日本2006年直木獎在內等五大獎的嫌疑犯X的獻身。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名為阿索德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 (借用一下日本寶島社『別冊寶島』發行的推理小說導覽書)


只要是日本推理小說迷,大概一看到阿索德,就知道是島田莊司成名作《占星術殺人事件》裡所稱之完美、全知全能的女性。這完美女性是由來自不同星座的女性,各自取其身體的一部份(分屍就對了)所組合而成,據說組合完成後阿索德便會甦醒過來。《占星術殺人事件》的這個詭計在金田一少年殺人事件簿中也曾被借用過。

《名為阿索德》是第三十二屆橫溝正史推理大賞的得獎作 (橫溝正史就是金田一耕助的原創者,金田一耕助就是金田一一的爺爺),看書名就知道要跟《占星術殺人事件》正面對決。

故事一開始,也是連續發生好幾件命案,每個受害者的屍體一部分都不見了。與《占星術殺人事件》略有不同的,是後者發生在昭和11年(1936年),那時候的醫學還沒有很發達,而這次的時間是現代,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加上命案現場都有器官保存液,再加上故事從兩線分頭發展,除了警察現場外,還有一線是由疑似阿索德的再生人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就不禁更讓人好奇是否現在的醫學真有可能把來自不同人身體各部分(包含腦袋)組合成一個全新、能夠活過來的人...。

因為是推理小說啦,所以不能破梗!只能說這本推理小說夠懸疑,融合了刑事偵探、白色巨塔與政治的黑暗面,再加上殺人動機又是數十年前產生,真的有好看!這本書是作者何合莞爾的首部作品,男主角鏑木據說頗獲好評,後續作品值得期待。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P的密室

相較於十萬字大長篇、四十萬字大長篇、八十萬字大長篇的御手洗潔新本格探案,我還是鍾愛天才神探御手洗潔的小長篇本格探案。

這本P的密室收錄了兩篇短篇御手洗潔探案,特點是第一篇發生在御手洗潔五歲時、第二篇則是御手洗潔國小二年級時。小小年紀就擁有成人般的知識(例如:畢氏定理和魯米諾反應),這當然跟他的出生背景有點關係。

兩篇比起來,我比較愛第一篇,因為密室的機關和新幹線時刻表一樣,是我覺得很累的東東。

不過,說起來,疑團的難解與否是一回事,人性才是重點。



(圖片來源:博客來)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惡魔的手毬歌

最近重看橫溝正史的金田一耕助探案 (沒錯,就是金田一一半路認親的阿公),把《獄門島》、《八墓村》都複習完了,還是覺得《惡魔的手毬歌》最好看。

我本來以為手毬是毽子咧,原來不是,這裡有手毬的說明

《惡魔的手毬歌》,童謠殺人類型的本格推理。講起童謠殺人,經典之作自然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童謠謀殺案》了(又名:《十個小黑人》)。

《惡魔的手毬歌》裡的手毬歌原文如下(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日文:
うちの裏のせんざいに 雀が三羽とまって
一羽の雀のいうことにゃ おらが在所の阵屋の殿さま
狩好き酒好き女好き
女たれがよい枡屋の娘
枡屋器量よしじゃがうわばみ娘
枡ではかって漏斗で饮んで
日がないちにち酒浸り
それでも足らぬとて返された 返された
うちの裏のせんざいに 雀が三匹とまって
二羽の雀のいうことにゃ おらが在所の阵屋の殿さま
狩好き酒好き女好き
女たれがよい秤屋の娘
秤屋器量よしじゃが爪长娘
大判小判を秤にかけて
日なし勘定に夜も日もくらし
寝るまもないとて返された 返された
うちの裏のせんざいに 雀が三匹とまって
三羽の雀の言うことにゃ おらが在所の阵屋の殿さま 
狩り好き酒好き女好き
女たれがよい锭前屋の娘 
锭前屋器量よしじゃが小町でござる
小町娘の锭前が狂うた 
锭前狂えば键合わぬ  
键が合わぬとて返された 返された
※“返された”は、“杀された”という意味。
簡體中文: 
我家后院有三只麻雀
一只麻雀说:
我们阵屋(注:日本古时阶级最低的诸候)大人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升屋(注:量器店)的女孩外貌娇好,酒量也大
整日用升量,用漏斗喝
沉浸在杯酒之中
即使如此还不满足,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第二只麻雀说
我们阵屋大人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秤屋(注:秤店)的女孩外貌娇好,手指细长
大小硬币拿来往秤上放
日夜不停地计算着
就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第三只麻雀说: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锭前屋(注:锁店)的女孩是个美娇娘
美娇娘的锁若发狂
钥匙就不合了
钥匙若不合,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和金田一耕助其他的探案類似,事件發生在一個封閉的村落--鬼首村,村中有兩大勢力:仁禮家與由良家。在十多年前,有位騙徒恩田騙盡鬼首村以由良家為首的村民,家中開設溫泉療養旅店的青池發現了恩田的陰謀而前往理論,卻被發現面目全非地死去(看到面目全非這四個字,偵探迷就開始在想死去的到底是恩田還是青池),恩田則下落不明,案件一直沒破。

十幾年後,金田一來到鬼首村休息(凡是偵探所到之處,必發生命案,這是鐵律),適逢恩田的女兒變成大明星回到鬼首村,再加上由良家、仁禮家、青池的女兒,總共四個女人,就構成了《惡魔的手毬歌》裡的被害者群。鬼首村的每個家族都有個代稱,還真巧,這四個女人中有三個是來自手毬歌裡的升屋、秤屋、鎖店。根據童謠殺人類型的鐵律,死者的死法一定和童謠中的描述相同...。

封閉的村落、詭異的老家族氣氛、人死一堆才破案向來是金田一耕助系列的慣用情節,《惡魔的手毬歌》也不例外。我喜歡的,是童謠殺人的詭異氣氛,還有就是那個面目全非的死者到底是誰(死者身分的設計真的很特別)!

還是想說說,臺灣怎麼都出金田一耕助探案呀?別忘了,還有一個與金田一耕助齊名的神津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