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間總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為您點播:「恨世間,愛情吶…」),因著一件事,就把一間學校、一個制度說的「無一塊好(bô tsi̍t-tè hó)」。這就真的是「時空背景不同」了,不要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然後我講的都是我的個人經驗,沒有學理證明。應該是民國90年前後,許多大學紛紛設立「碩士在職專班」,專門招收大學畢業後就出去工作,在職場上已有實務經驗的人。猜想,是其時普設大學、專科學校紛紛升格為技專校院,就現實層面說,越來越多人讀完學士讀碩士,已經在職場上的人自然會覺得學歷不足;就個人專業成長說,工作了幾年,也會覺得當年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已有所不足,想回學校充電一番。在那個年代之前,畢竟只有少數人讀完學士直接讀碩士,因此碩士在職專班的生源不虞匱乏。那時,我正在交大圖書館工作,館員學歷的確是以學士為多(這和四分之一世紀後的現在來比,可能沒有碩士學位是進不了大學圖書館工作的了),在職專班成了館員專業成長的管道之一。尤其在那時,「數位圖書館」的觀念剛引進圖書館界,有許多新知對已就業的圖書資訊相關人員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交大資訊學院下成立「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時,一開始的確吸引了不少人報考。誰說念在職專班是來混文憑的?在那個時代,不像現在因為COVID-19促進了數位學習,所以都還是實體上課。既然是給在職生,時間不是安排在周末假日,就是安排在晚上。那時「數位圖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選擇的是晚上開課。說句沒輸贏的,無論是周末假日或晚上開課,用的都是老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