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魔球 (By 麥可.路易士)

 

圖片來源:讀墨電子書

終於,因為讀墨的「2022科技商管閱讀馬拉松」,讀完了這本「理論上早就該看過」的《魔球》。之所以說「理論上早就該看過」是因為數年前「大數據 (Big Data)」這個名詞剛出來時,有某一本談論大數據的書,裡面就介紹到《魔球》是大數據的著名應用。


還有,《魔球》的電影版是由布萊德彼特演比利.比恩,ㄟ,我為啥以為是凱文.科斯納演的呢!


那幾年我就一張嘴「舌燦蓮花」到處跟圖書館界同道宣講大數據,就算沒看過《魔球》也能講得頭頭是道,都不知臉紅。例如:那本大數據的書就提到在《魔球》裡「以賽事的影音檔分析球員資料,進行球員訓練、運動損傷預防、治療管理」還是怎樣。但,這次我真的把它看完了,才知道沒怎麼提「賽事影音檔分析」,哈哈。

但撇開我沒真正看過《魔球》不談,在我宣講時的結論中強調「基於資料的決策 (some kind of evidence-based decisions)」就對味了!

再怎麼說,《魔球》這本書是2004年出版的,那時候還沒有大數據這個詞呢!就像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經典案例:WalMart「尿布與啤酒」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那時候也沒有大數據這個詞,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可以把它當作是大數據的經典案例之一。

是的,《魔球》在說的,就是美國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和總經理助理保羅·迪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利用棒球統計挑選物美價廉的球員的故事。

一開始,講的是比利.比恩高中時參加大聯盟球探測試的故事:

大聯盟球探測試業餘選手時,「腳程」永遠是最首要的項目。這些球探會隨身攜帶測驗表,測試五大項目──腳程、傳球、防守、打擊以及長打火力。球探們習慣以修車工人的語言,來談這些大男孩。腳程快的,被稱作「有跑胎」;臂力超強的,叫作「有水管」。聽一群球探對話,你會以為他們在討論跑車而不是年輕棒球員,這不是你的錯。 (第一章 #170)

我想,比利.比恩原來這麼厲害呀!後來才發現他的大聯盟生涯也不怎麼樣,主因是他無法承受自己的心理壓力。這個我是頗有體會的,從小我就很討厭競賽型的活動,不管是演講比賽或是運動會,甚至我也不太想去考機車駕照,因為總是會有莫名的壓力。雖然說,我有考到汽車駕照啦。即使現在,或許我可以跑完半馬,但是我也不太想去參加甚麼臺北馬拉松、太魯閣馬拉松的,因為還沒跑,壓力就上來了。

打職業棒球所需要的體能天賦,不如心理天賦來得重要。只有神經超大條的選手,才能滿懷信心,去面對瞄準自己頭部附近的一百哩速球。 (第三章 #919)

中間幾章,岔開去講比利.比恩的先驅者: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這個人從1977年開始就寫了好幾部關於棒球統計學的書,大致上都取名為《Baseball Abstract》,例如他的第一本書《1977年棒球摘要:提供18項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棒球統計資料 (1977 Baseball Abstract: Featuring 18 Categories of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That You Just Can’t Find Anywhere Else)》。裡面有些有趣的論述,例如甚麼叫失誤:
想要避免失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刻意慢下來,根本沒機會接到球。畢竟,詹姆斯寫道:「你得做對一些事才會被記失誤;就算球是直接朝你過來,那也要你一開始就站對位置。」 (第四章 #1206)

講到用棒球統計挑球員和接受球探的意見挑球員,二者的差異在哪裡呢?比利.比恩在第二章時這麼說…換言之,比利.比恩覺得球探們憑經驗、憑印象做出的決定,錯誤率會比用棒球統計做出的決定高:

 「我問你,」比利.比恩說:「如果布朗穿上球衣後,看起來像麥祖斯基 (德州大學棒球隊外野手,外型有如希臘雕像) 一樣帥,你會把他的名字擺在這面白板的哪裡?」…「你們真以為我們是在賣牛仔褲,對吧?」 (第二章 #789)

書的後半部則是介紹幾位比利.比恩挑來的選手,包含他們的出身、身材(因為不怎麼樣),以及在球場上的表現。說老實話,因為我不算MLB的忠實球迷,所以除了傑森.吉安比 (Jason Giambi)和強尼.戴蒙(Johnny Damon)等少數幾位外,我都沒聽過,不過其他這些我不認識的球員的故事,我看來也津津有味就是了。喔,對了,之所以知道傑森.吉安比和強尼.戴蒙自然是因為王建民囉。喔,還有,這兩位球員都待過比利.比恩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後來成為自由球員去到了邪惡帝國。

書中,沒提到王建民。但是在書寫查德.布瑞佛(Chad Bradford)這位低肩投手的故事中有這麼一段話,你看,是不是很容易聯想到王建民?

這也引發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大聯盟為什麼沒有更多像布瑞佛這種成功的滾地球型投手?答案也同樣明顯:因為沒有第二個像布瑞佛這樣的滾地球投手。以上肩高壓方式投球的滾地球投手,大多數是伸卡球投手,也很容易有控球問題,同時三振能力都不強。無論從統計數據角度或從他這個人的角度來看,布瑞佛都是異數。(第十章 #4041)

講白了, 奧克蘭運動家隊是個沒錢的窮球隊,不像邪惡帝國洋基隊那麼富有,所以自然要錙銖必較、聘用CP值高的球員,而所謂CP值高,不是人長得帥,而是能夠為球隊的贏球帶來貢獻!其他我就不多寫了,就放幾句金句吧:

想要以低成本贏球,祕訣就是買進某些被市場低估的球員特質,同時賣出被市場高估的。 (後記 #4877)

利用科學方法的優異管理手法,居然可以如此低廉,無疑是棒球界最欠缺效率之處。 (第十二章 #4635)

正確的數據是四壞保送、全壘打、三振,再加上其他少數幾項。(第十章 #4041)

觸擊、盜壘、打帶跑──全都很容易弄巧成拙,而且還有一個共通特質:害怕在大庭廣眾下出糗。(第四章 #1372)

 比方上壘率的重要性壓倒一切、平均每打席所消耗的投球數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二章 #678)

喔,你問哪些棒球統計比較重要?在上面這幾段金句應該多少呈現了一些吧?

你可能會問《魔球》為什麼會放在「2022科技商管閱讀馬拉松」?原因在我這篇閱讀心得的前幾段已經寫出來了。如果你是一個喜愛棒球的讀者,又缺了幾小時跑「2022科技商管閱讀馬拉松」的話,我誠心推薦這本書,會讓你跑得不那麼痛苦!除此之外,麥可.路易士的《橡皮擦計畫》可以說是這本書的續篇,也建議一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