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國際移動力 -- 見證人(IV)

By Maggie Chen


不知道是不是要回覆在這裡。因為我的臉書好友幾乎沒有在學的學弟妹(我只盲目追求加學長跟大叔好友XDDD)



我是去芬蘭交換一學期,沒看過極光就回來了。

我想人性大抵是相通的,但文化跟地理環境會形塑出人的不同性格和行為模式,而我認為這是交換生生活最迷人之處。

英文常說think outside the box,可有時文化跟地理環境會限制人的想像力。尤其台灣是座島,出國一定要搭飛機,跟其他隨便開個車、過個橋就到鄰國的國家不同。我相信那在思維模式跟行動上就會影響所謂的國際移動力/國際觀。

雖然這是個網路無國界世界地球村的時代,但是有些文化生活面是無法單從搜集資料得知的,都是到當地去生活個幾個月才有可能意識到、體會到的。(例如歐洲食物熱量有多高、台灣美食世界第一、體驗日照時數短真的會使人憂鬱等,阿不是,我開玩笑的)

藉由交換的機會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待幾個月,除了基本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到去體驗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從教學空間設計、課程安排、作業要求、考試方式,甚至是宿舍基本配備的安排等,都跟台灣的環境大不相同。這些都會很新鮮,也會刺激反思為什麼跟台灣不一樣。沒有什麼優劣,但是能看見不同,就已是一大收穫,像我就因此發現人生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

交換生的生活圈大抵也就是跟各國的交換生一起。這倒也沒什麼不好,國籍異質性越高,聊的事情也越有趣。例如五個交換生各自走不同的program而在芬蘭聚首,可是探看各program背後各國政府對於交換生的補助情形,可以隱約推測一下各國國力跟資源啊啊啊。(Erasmus跟東協的獎金都讓他們的學生毋須邊求學邊煩惱學費,還有每月零用金,我們只有六萬元獎學金還不一定人人都有😭)

當然我理解修課也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去體驗不同的思考邏輯,試著去理解這些邏輯背後的文化因素或可能原因,再反過來自我檢視。芬蘭的經驗讓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教人思考,學會思考後才會開始學會判斷。而思考怎麼教是很有趣的議題。在芬蘭求學很自由,有很多機會去探索,但自己做的決定也要自己承擔。(但我只待一學期,也許只是蜜月期的盲目)

我覺得經費也是很重要啦,走學校交換,申請交換獎學金六萬,但去半年還是花掉了大學四年存下來的錢,還沒回國帳戶就只剩幾千台幣。還好人生最有本錢窮的時候,大概就是當學生的時期吧。大學老師曾跟我們說過,人生一定要趁年輕時去窮遊。沒錢很可怕,但是當人真的沒錢時,就會激發求生本能啦。

像我這樣臉皮薄的,年紀再大一點,也許就沒那份勇氣了。出社會有薪水後,要辭掉工作去窮遊的成本更高。現在回想起來,要去體驗國外的生活跟文化,比起出國唸書、留學等,交換生的program其實是最划算的。所以我覺得,有機會利用學校的資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值得賭一把的😬不過,有勇氣做選擇,就要有肩膀承擔~

以上,都是「我覺得啦」,完全不能爲我的話負責。

ps: 其實我覺得比起錢,語言能力更重要。錢可以找可以借,但語言無法速成。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