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動盪--芬蘭 (By 賈德.戴蒙)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 -- 柏拉圖

這本書,是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推薦我看的。之前曾經在圖書館借來,沒看幾頁就還了,因為覺得字有點小、書有點厚。嗯,我還在戴近視眼鏡閱讀的階段,只是偶爾覺得眼睛有點酸。

最近因為時勢和Readmoo「人文社科閱讀馬拉松:大國崛起的光與影」的緣故,買了電子書,開始閱讀。剛看完芬蘭和日本。

作者賈德.戴蒙光看名字可能不知道是誰。他的知名著作包含《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昨日世界》,三本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作者以個人危機和國家危機作類比,提出了十二項影響個人危機的相關因素:

① 承認個人置身危機② 承擔採取行動的個人責任③ 建立圍籬,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個人問題④ 由其他個人和團體獲得物質和情感幫助⑤ 以他人作為如何解決問題的範本⑥ 自我強度⑦ 誠實的自我評價⑧ 過去的個人危機經驗⑨ 耐心⑩ 彈性⑪ 個人核心價值⑫ 擺脫個人限制

和十二項影響國家危機的相關因素:

① 國人對於國家陷於危機中的共識② 承擔國家採取行動的責任③ 建立圍籬,勾勒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④ 由其他國家獲得物質和財務支援⑤ 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⑥ 國家認同⑦ 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⑧ 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⑨ 國家失敗的應對之道⑩ 針對特殊情況的國家彈性⑪ 國家的核心價值⑫ 擺脫地緣政治的限制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有的因素明顯相似、有的比較籠統而不具體,有的則像是隱喻。

接著作者就以一些國家為例子,敘述這些國家曾經遭遇的危機,以及危機的結果如何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

幾年前,因為開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 的年會而造訪芬蘭。對國際局勢不了解的我,只知能芬蘭的公共圖書館很讚、民眾很愛閱讀,還有聖誕老人村和姆米村,以及NOKEA。還去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一趟。完全是見學加遊玩之旅。

芬蘭 (From Google Maps)

完全不知道的是:

  1. 芬蘭是歐陸與俄羅斯/蘇聯邊界接壤最長的國家,芬蘭實際上是俄羅斯與北歐其他國家之間的緩衝區。
  2. 芬蘭語是少數與印歐語系完全無關的歐洲語言。
  3. 芬蘭國家認同的其他核心,包括它的作曲家、建築師和設計師,以及長跑選手。
  4. 芬蘭在一次大戰前一世紀是蘇聯的自治區。
  5. 芬蘭曾經很貧窮。
  6. 芬蘭曾經在一九三九~一九四X年和蘇聯有過「冬季戰爭」和「繼續之戰」(絕對不是復仇者聯盟的終局之戰)。
關於芬蘭的危機及其採取的策略,我想直接引用作者在〈序幕 椰林夜總會的遺贈〉中說明的內容大綱:
芬蘭的危機(第二章)因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蘇聯對芬蘭發動大規模襲擊而爆發。在接下來的冬季戰爭(Winter War)中,芬蘭幾乎被所有的潛在盟友拋棄,遭受重創,然而,儘管蘇聯的人口對芬蘭是四○比一,芬蘭卻仍然成功保持獨立。二十年後,我在芬蘭度過一個夏天,接待我的是經歷過冬季戰爭的芬蘭退伍軍人和寡婦孤兒。這場戰爭的遺贈是顯而易見的選擇性改變,互相對立的元素組合,使芬蘭成為前所未有的混合體:一個富裕的自由民主小國,它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盡一切可能,贏得貧窮、龐大、反動的蘇維埃獨裁政權信任。許多外國人不能理解採取這種政策的歷史因素,批評這些政策可恥,譴責這種「芬蘭化」現象。我在芬蘭最尷尬的時刻之一,就是出於無知向一位冬戰老兵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委婉地向我解釋了芬蘭人民因其他國家背棄而學到的慘痛教訓

在第二章 〈芬蘭與蘇聯之戰〉中則提及:「它的安全取決於一個明顯的矛盾:它是自由的民主社會國家,數十年來與共產主義的前蘇聯和目前專制政體的俄羅斯保持良好的信任關係。這些特色的組合正是選擇性改變的顯著例子。」

關於二戰時芬蘭和蘇聯的「冬季戰爭」和「繼續之戰」,在書中有詳細的描述,我就摘錄一些我最有感覺的段落:

  1. 「我們的目標是讓俄羅斯的勝利盡可能來得緩慢、慘痛、代價高昂。」明確地說,芬蘭的目的是硬撐,讓政府有足夠時間來得及向友邦求助,並讓史達林承受不了蘇聯必須付出的軍事代價。」... (柯註:但是友邦不來)(本書討論的國家中,沒有一國得到的盟國支持比芬蘭少:芬蘭所有的傳統盟友和潛在的未來盟友,在冬季之戰期間皆拒絕提供芬蘭冀求的實質幫助。(瑞典確實提供了小規模的非政府援助,接納芬蘭難民兒童,而德國則在繼續之戰期間提供必要的軍事和經濟支援。)。
  2. 為什麼面對蘇聯軍隊壓倒性的數量和裝備優勢,芬蘭軍隊能夠撐這麼久?動機是一個理由:芬蘭將士明白,他們是為他們的家庭、國家和獨立而戰,他們願意為這些目標而捐軀。
  3. 儘管如此,芬蘭與納粹德國並肩作戰是事實。在不了解芬蘭狀況的局外人看來,「盟友」和「共同交戰國」並沒有多大區別。 (很弔詭地,俄羅斯/蘇聯是同盟國之一、德國是軸心國之一)
  4. 和平協議要求芬蘭支付蘇聯巨額賠款…正是因為要償付這些賠款,迫使芬蘭發展重工業,像是造船和出口產業,反而刺激了經濟。…工業化促使戰後芬蘭的經濟成長,使芬蘭成為現代工業國(如今更是高科技國家),而不再(如以往那般)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家。
  5. 在他們(兩位當時芬蘭的總統)看來,現實中最大的痛苦是芬蘭只是一個羸弱小國;它不可能得到西方盟友的幫助;它必須掌握並時時記掛蘇聯的態度;它必須經常與由上至下的各級俄國政府官員對話,也必須向蘇聯證明芬蘭能夠信守承諾並履行協議,以便贏得並維持蘇聯的信任。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犧牲一些經濟上的獨立和言論自由,而這些是沒有外侮威脅的民主強權國家認為不可被剝奪的國家權利
  6. 芬蘭在發展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和維持蘇聯的信任之間,始終宛如走在鋼索上力求平衡。
  7. 芬蘭政府和媒體都避免批評蘇聯,並且實施一般民主國家罕見的自我審查。…芬蘭政府唯命是從,隨即呼籲芬蘭媒體要負起更多「責任」,自我審查這種可能會冒犯蘇聯的言論。
  8. 按照世界標準來看,芬蘭的工人數永遠都算少,而他們總會期望很高的工資。因此芬蘭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勞動力,並發展可賺取高額利潤的工業。…為了有效運用所有人口,芬蘭學校系統的目標是把每個人都教育得很好,…強烈關注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生產力極高的勞動力(柯註:難怪芬蘭的教育、公共圖書館為人所稱道)。這種傑出的教育體制和在研發上的巨額投資,使芬蘭在半個世紀內,由貧窮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如今芬蘭的個人平均所得,跟法、德、英這些長久以來一直都很富裕、人口十倍於它的國家並駕齊驅。
  9. 至於「芬蘭化(Finlandization)」一詞的定義,一九七九年《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做此闡述:「一種可悲的狀態。弱小鄰國畏於超級強權的武力和政治上的無情蔑視,而對自身主權自由做出無恥和令人難堪的讓步。」那些公開譴責芬蘭化的人認為芬蘭的政策卑怯懦弱。…我的無知態度曾與許多非芬蘭人一樣,我們沒有深入了解,卻取而代之用貶義的詞彙「芬蘭化」(Finlandization)為芬蘭的政策貼上標籤
  10. 「國家的獨立通常不是絕對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屈從於歷史的必然性。」為什麼芬蘭必須比美國或德國更屈從於歷史的必然性,原因很明顯:芬蘭國家小,又與俄羅斯接壤,而美國、德國則沒有。譴責「芬蘭化」的評論家認為芬蘭應該用什麼作法來取代原本的作法?──不顧蘇聯的反應,冒著讓蘇聯再度入侵的風險?…
  11. 其他西歐國家和美國生存在截然不同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不必面對芬蘭的地緣政治問題。凱科寧為芬蘭政策提出的辯護是:「芬蘭化不是用來外銷的」,一語中的。
在〈芬蘭與蘇聯之戰〉和〈現代日本的起源(明治維新)〉二章中,作者都提到「誠實自我評估」,…成功的國家自我評估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個是願意面對痛苦的真相:在日本的例子裡,真相就是討人厭的洋鬼子比日本更強大,而日本要強盛,只能向這些蠻夷學習。另一個先決條件是知識:光是明治領導人和明治維新前十年的志士願意面對西方軍事力量強大的痛苦真相還不夠,他們需要從第一手觀察或經驗中獲得這種力量的知識。但是一九三○年代的日本年輕軍官缺乏對西方軍事實力的第一手了解。

治國不易,每個國家都有他獨特的危機,中文很奇妙,危機者也,危險與機會也!值此龐雜紊亂的世局,看《動盪》特別有感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