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百感交集的交大資工系資訊中心之友回娘家

 

交大資工系資訊中心之友回娘家

去年五月寫過一篇〈談資訊工程與資訊科學〉的文章,在我那小小的「百世經綸」部落格居然也能拿到排名第十六的點閱率。

這次的文章就有點懷古又心有感觸了。

其實我這個人一向忘性比記性好,套句「那一夜誰來說相聲」的哏,就是「誰記得誰痛苦」。所以,這文章,如果有親朋好友、學長姐學弟妹發現謬誤,請惠予更正。

我是民國74年(1985)進交大資訊科學系就讀,系館在工程三館的(應該)不到一半,工程三館是民國75年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所以那時候我大二。跟我同時期的資科和資工朋友(那時還叫計工)應該還記得(我老同學說那時只有資科的宿舍在工三館,計工沒有住),學校曾經把工程三館最上面那兩層樓當做宿舍,住了好一段時間(我忘了有多久),那時候只要從宿舍下來、搭個電梯就可以去上課了。喔,對了,那時候到第一餐廳用餐是買飯票的,早餐10元、午晚餐各25元,我這個人有東西吃就行,不挑食,所以應該是利用飯票用餐的忠實顧客。

民國75年交大資科成立碩士班,我是78年畢業時就考上碩士,繼續念。79年成立博士班,那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直攻博士班了。倒不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啦,啊就看到我家老闆張瑞川教授好像在時間安排上頗有餘裕、比較自由,想說過這種日子也不錯,再加上老闆覺得我資質還行,就直攻博士班了。現在想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質,後來當教授的沒有一個是閒的。當然,更有可能是我老闆太強了,凡事迎刃而解,自然看來游刃有餘 (趁機阿諛奉承一番,哈)。

念博士班時,老闆問我要不要去系計中管電腦,我就去了。那時候的資科系計中、機房在工三館東南翼二樓(靠工程五館那邊),昨天(2021/4/10)下午溜去看了一下,現在有一部份應該是雲端機房。

我印象中那時候資科系的機房有一台CONVEX 120的超級電腦,另有一台VAX-11/780 (?)的主機。網路才剛起來,從MainFrame開始轉到工作站,不過因為沒啥網際網路的應用,主要應該是為了NFS網路檔案系統吧。那時候的網路是用同軸電纜 (coaxial cable)--RG58,電腦間是用RG58串聯的,所以,只要有一條RG58線壞掉,全機房的電腦就都不通了,印象中那時候常趴在地上查線路,用Binary Search的方法查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後來VAX機器慢慢不用了,印象中有買DECStation。跑SUN OS 的SUN SPARC機器還是比較受同學歡迎。Solaris是以後的事了。

那時候幹的一件大事,是買了近30部IBM RS6000的工作站(30部是黃凱澤學弟說的,我早就忘了),型號給忘了,依稀記得是220的樣子。那時候我家老闆說要試看看類似現在Thin Client的概念,把主要系統放在一部伺服器上,用網路開機。印象中搞了很久 (但搞多久我是忘了,應該也有幾個星期吧),才大致搞定。只是那效能應該是不怎麼樣的。

真的,好像幹的是這種超前佈署的事,只是那時候的軟硬體發展還不成熟。就像現在我跟圖書館界夥伴介紹雲端科技時,我總是說虛擬機器這玩意我在大三作業系統課程恐龍本書中就看到了,但那時候不行就是不行,現在成熟了,雲端科技就起來了。

我還記得,那時候經常拿著睡袋就睡在系計中助教的辦公室。

那時候的生活比較單純,爸媽的資助、老闆給的研究獎助金,就可以過了,沒有太多外務,整天都在實驗室、系計中。現在這時代就不行囉。

我就說我貴人多忘事,我連黃凱澤學弟那時候有跟我一起在系計中打拼都忘了,雖然我和那時候許多學弟都很熟,例如凱澤、鳥瑞、彥仰、明哲等等等,就那幾屆的啦,後來他們畢業我畢業,直到現在才在FB上聚首。昨天,凱澤說,他那時和鳥瑞偷偷幫我取了個外號叫Walking Library,誰知道我現在真的在圖書館工作

時間流轉,後來回到交大校計算機中心上班,就接上當時建置Elsevier/CSA/Ei/WOS Mirror Site的時候了,現在看來Elsevier的電子期刊頂多也就18T左右,幾個硬碟兜個NAS RAID 5就搞定了,但是在那時沒這麼大的硬碟,只好弄個Tape Library,嘗試一下 Hierarchical Storage,也是玩了好久(同樣,好久是多久,該忘就忘了吧)

資科系計中,我頂多就玩到民國82年(1993年)我拿到博士學位吧。之後的情況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了。

昨天(2021/4/11)是交大校慶,照例在工三館、浩然圖書資訊中心、工五館之間的廣場有園遊會,只是昨天上午參加系慶大會,下午參加交大資工系資訊中心之友回娘家,既沒空去逛,也沒有時間去圖書館找老同事。

說來,我只是個過氣的大神。畢竟民國80年代的資科系計中相對來說是單純多了,管理的是伺服器、超級電腦,網路剛起來自然沒太多病毒、駭客玩耍。現在的環境變得複雜多了,複雜到資工系計中得把幫忙的同學分成好多組,分別掌理System(OS)、WWW、Mail、網路等等。想起最近老同學在FB上的發文,說資工同學肯寫程式已經算好的了,連修課很多都算人生很累的實作經驗。資工系計中這些怪咖們,應該是可以學到很多很累的人生實作經驗了!這是我這個過氣的老大神給予學弟妹們正面的肯定。系統管理、網路管理等兩門課雖然偏實務,但人生總是理論和實務要兼具,我也是有那幾年在資科系計中的黑手經驗才不至於只會出一張嘴 (雖然現在已經到了出一張嘴的年紀了)。

至於,要不要一切靠雲端 (我是說Google大神啦)。別人可以,資工可不行,一來是因為這樣就沒有黑手大神了;二來,別忘了這年頭講究養、套、殺,如同最近Google在講的校園WorkSpace方案;三來,我寄出去的Email就是被Google當作垃圾郵件,哇哈哈。

最後,要來談談感觸。交大資工原本就比交大資科成立得早,我記得資工收的學生也比較多。我自己在管資科系計中時好像不常和資工系計中來往;後來回到交大計中上班後,多多少少會跟交大資工系計中有接觸,因為蔡文能蔡神的緣故,倒是反而比較少和資科系計中接觸。印象中交大資工系計中是一直比較有規模的。地縛靈黃世昆和我同期,我回交大上班後當然知道他,雖然沒有太多接觸。

好啦,我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後來資科系計中的發展情形如何,昨天去參加資工系資訊中心之友回娘家活動,只有我和凱澤是資科系的,感覺有點Sabishī。昨天我分享時,雖然半開玩笑地提到資科是被合併的,但總覺得不是自己家裡的場子。併系是如此,併校亦復如是。當然我覺得能不能看到熟面孔很重要,昨天只看到資科時代的施仁忠師叔和袁賢銘老師,彭文志主任和曾建超、蔡文能幾位老師則是我在交大工作時的熟面孔,曾憲雄師伯和張瑞川老闆也有看到 (他們三位是同一天博士論文口試,順序就是楊維邦師伯、曾憲雄師伯、張瑞川老闆)。說來,楊維邦、曾憲雄、張瑞川這三位老師比較不會有像我一般的情結,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計工系所畢業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雖然還在學界,但已經換到圖資界了!

交大資訊學院歷史沿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