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讀墨電子書 |
![]() |
圖片來源:讀墨電子書 |
![]() |
公共出借權登記系統 |
(本文節縮版刊載於2022《文訊》Vol.438 四月號)
108年年中,國內掀起一陣討論「公共出借權 (Public Lending Right, PLR)」的熱潮,最後由教育部、文化部拍板自109年起推動「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實施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 (教育部,2019),並於110年完成第一次公共出借權補償酬金的發放。有關試辦計畫推動以來的實施與觀察,在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與閱讀》季刊110年第4期已有許多深入論述,不再贅言。筆者有幸參與108年的討論,繼而成為教育部專案小組成員之一,並於試辦計畫實施過程中行政協助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乃藉本文書寫對於整個過程的一些觀察。
回顧108年年中的討論,雖然有點「前塵往事,俱往矣」,但是總不能「船過水無痕」呀。
當時的論點之一,是把公共圖書館的借閱量提升連結到圖書銷售量下滑,然而二者間的消長是否有統計上顯著的關聯,迄今仍未有足夠的證據。對許多愛(購)書人來說,常是經由圖書館認識某位作者,進而購買他的作品,說來這不就是圖書館協助圖書行銷嗎?當然,筆者無法排除的確有民眾只借書不買書,甚至有些民眾根本買不起書只好透過圖書館借書,或是購書不是他們的必要消費;甚至,由於知識來源趨向多元,有許多民眾不再直接以圖書為主要知識來源,更不用說買書了。
另一方面,圖書館界某種程度認為推動公共出借權可能傷害到圖書館的使命,並忽視圖書館長久以來對推廣閱讀的努力。圖書館的使命在於確保民眾無償、普遍、平等地取得知識和資訊,且圖書館已經採取許多舉措支持作者和出版者,包含舉行讀書會、與粉絲見面、為圖書提供展示櫥窗,這些服務讓讀者認識作者、提升作者知名度,而且圖書館還確保了作品的長期保存,即使這些作品已經絕版。
在當時,筆者引用了代表全世界圖書資訊界及其使用者利益的「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 Institutions, IFLA)」對於公共出借權的立場(IFLA, 2016):
吳政鴻(2021)。啟動公共出借權,保障本土出版者權益。臺灣出版與閱讀,110年第4期,頁22-25。
檢自:http://isbn.ncl.edu.tw/FCKEDITOR_UploadFiles/1641888548.pdf。
邱炯友、吳秋霞(2021)。臺灣公共出借權之試辦:研究者的實務觀察。臺灣出版與閱讀,110年第4期,頁42-49。檢自:http://isbn.ncl.edu.tw/FCKEDITOR_UploadFiles/1640834486.pdf。
柯皓仁(2019)。與IFLA公共借閱權專家的信件往返。檢自:https://twpubliclibrary.blogspot.com/2019/05/ifla_68.html。
祝本堯(2021)。以出版社與數位之觀點探討公共出借權的實施現況與未來。臺灣出版與閱讀,110年第4期,頁52-58。檢自:http://isbn.ncl.edu.tw/FCKEDITOR_UploadFiles/1640750690.pdf。
教育部(2019)。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計畫。檢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4F8ED5441E33EA7B&s=F90C95DCDB7FFF69。
陳宛茜、潘乃欣(2021)。公共出借權 出版人:誘因不大。聯合報。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5223845。
賴文智(2021)。公共出借權制度設計的困難與挑戰。臺灣出版與閱讀,110年第4期,頁36-40。
檢自:http://isbn.ncl.edu.tw/FCKEDITOR_UploadFiles/1640750668.pd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
Institutions(IFLA)(2016)。The IFLA Position on
Public Lending Right (2016)。Retrieved from: https://www.ifla.org/publications/the-ifla-position-on-public-lending-right--2016-/。
![]() |
圖片來源:讀墨電子書 |
雖然是社會派推理,還是宣告一下:本文涉及真相,請慎入!
這本號稱是《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續集的小說,給我的感觸倒沒有《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那麼深。就連是不是稱得上續集,我都有點存疑。在時間序上,《界線》的創作時間稍晚;人物方面,笘篠(音:山篠)、蓮田等宮城縣警、賣名單的五代、疑兇的利根都有在《界線》裡出現,但兩本書的關聯性不是那麼強。
貫穿兩本書的背景就是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中就提到笘篠的妻子和兒子在三一一大地震中失蹤,但笘篠一直抱著一絲希望,沒去申請宣告死亡。在《界線》裡,某日出現一具屍體,身上的駕照用的是笘篠妻子笘條奈津美的名字…。但笘篠到現場一看,發現死者並不是他的妻子…。後來,又出現另一名死者,同樣的,死者的真正身分並不是駕照上的那個姓名。
![]() |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這本在書櫃擺了一年的《死亡醫生的遺產》,早在去年六月寫完《開膛手傑克的告白》後就說該看的,中間曾拿起來看了第一章,但一直沒能往下看,直到今日。或許,是因為討論的議題太過沉重吧!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直接點出了這本書的主題--安樂死:
我是「Doctor Death」
繼承了推廣積極安樂死之傑克・凱沃基安醫師的遺志。
人皆生而平等,既有生存的權利,亦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以低廉的代價讓人獲得安詳解脫的神秘來訪者,究竟是病患的「救世主」,還是穿著白袍的「索命死神」?
但是當我們來到攸關生命尊嚴的岔路時,心中搖擺不定的指針,最後會在這場艱困選擇中朝向哪一方?
尊嚴與正義,是用什麼標準去決定的?一連串「不存在被害者」的犯罪,到底又該如何予以制裁?
直接挑戰「生命的尊嚴」與「安樂死的善惡」等哲學思考,由「逆轉的帝王」中山七里所獻上,融合「刑偵」、「醫療」、「家族」以及「社會議題」要素的──── 「刑警犬養隼人」系列第四作,隆重揭幕!
從推理小說的角度看,這是部追緝讓人安樂死的「兇手」的小說。熟悉犬養的書友們自然知道犬養有個因「尿毒症」長期住院的女兒沙耶香,這次犬養連女兒都拿出來當誘餌了,難怪會被前妻與女兒碎碎念。科學鑑識自然不能缺席,不管是監視器畫面的Zoom In…或是由嫌疑犯留下的泥土分析出嫌疑犯可能的棲身之處,都對鎖定兇手派上用場。當然,免不了最後的抖包袱、大逆轉。
顯而易見地,雖然有前述的「類本格」推理小說元素,這本小說自然是不折不扣的「社會派推理小說」。
「死亡醫生」指的是傑克·凱沃基安(Jacob "Jack" Kevorkian),『他公開提倡透過醫生協助自殺,完善晚期病患的「死的權利」』(維基百科),因為他已經在2011年去世,這部2017年寫就的小說用的「遺產」,應該是指他的精神吧!
維基百科裡對「安樂死」的定義是這樣的:
安樂死(英語:Euthanasia,源自於希臘語:εὐθανασία,「好的死亡」;εὖ為「好的」,θάνατος為「死亡」)是一種有意地結束生命以減輕人的痛楚或痛苦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屬於不治之症或到了晚期,對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病人或其家屬不願讓病人再受病痛折磨,經過醫生和病人(或其家屬)雙方同意後而採取了結生命的措施。
維基百科裡還羅列了允許主動或被動安樂死的國家。日本不在其中。維基百科裡把中華民國列在「目前已立法容許被動安樂死的國家及地區」,但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應該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其實應該類同於日本在平成十九年公布的《安寧療護決策相關之準則》。幾年前名主播傅達仁到瑞士去進行安樂死,就是因為瑞士屬於「目前已立法容許協助自殺的國家及地區」。
中山七里用了犬養的角度說明了安寧療護,還認為安寧療護或可稱為「消極的安樂死(P64)」:
對於被宣告時日所剩不多的患者,將會停止單純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讓患者緩緩等待死亡到來。
更狠的是,中山七里還鞭了醫院一頓:「但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只要不斷採用最新技術進行延命治療,醫療收入就會直線攀升,所以也不難想像經營方打死也不肯停止無效延命治療的心態。」
從病人和病人家屬角度來看,對於安樂死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所謂的違法行為,就是因為法律不承認才構成違法的沒錯吧?…我們夫妻倆一直忍受痛苦,奮戰不懈。每天不斷消耗金錢跟體力,也磨耗了精神,沒有一天能放鬆下來,兩個人都已經快超出負荷了…但我真的很高興能讓先生安安穩穩地離開人世,我相信他也跟我抱持著一樣的想法。你們肯定沒辦法理解,不必受苦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吧?我們好不容易才從痛苦中解脫,對Doctor Death的感謝一輩子都感謝不完。(P49)
畢竟,犬養有個生病的女兒,在刑警與父親的身分間擺盪,恐怕是更有感觸的吧。有些警方人士會認為「安寧療護的體制太過鬆散,絕症病患的家屬不得不拜託那種傢伙,於是黑暗醫生就可以光明正大享受眼前的殺人樂趣,同時還受到被害者家屬的感謝…(P73)」
好在,死亡醫生的動機不是為了享受殺人樂趣!!
故事的最後,犬養面臨了是否要放手讓死亡醫生對某人進行安樂死的抉擇,也藉著死亡醫生的OS寫下犬養的心理:
這個男人(犬養)知道人有生的權利,卻完全沒辦法理解也有死的權利。即使他能制裁犯人,也無法制裁罪孽。肯定是因為他女兒也深受重病侵擾的關係吧,所以才無法超然地看待生命。…突然羨慕起這個男人,既膚淺、又幼稚,但是卻擁有一對無法徹底割捨事務的溫柔眼神。(P316)
死亡醫生又是如何看待自己?
自己(死亡醫生)也曾擁有過像是那樣的眼神吧,只是在戕害了那麼多條性命的過程中,已經徹底改變了,而情感上的某個部分也已經消磨殆盡。(P317)
「即使他能制裁犯人,也無法制裁罪孽」!是啊,在不容法律的前提下,死亡醫生是個不折不扣的犯人;但對於「堅信人有死的權利」的人(不管是病人或家屬)來說,恐怕覺得死亡醫生是善心人士。儘管如此,「這是我所要背負的罪孽,你不必扯上關係。」,死亡醫生應該不是認為自己毫無罪孽,只是所背負的罪孽是屬於倫理、道德層面的十字架,不是法律所能制裁的。
就如同犬養會在安樂死的是與非之間擺盪,我想,可能很多人在看完這本小說之後對於「安樂死」還是不會有自己的定論,畢竟「事不臨頭不關己」。最後,就用沙耶香和犬養的對話作結(P320):
爸,你不能接受安樂死對不對?
我承認它有它的道理在,但恐怕無法全盤接受。
那就只是想法不同而已。因為不管是不想讓家人死去,還是不想讓家人繼續受苦下去,其實本質上都是一種體貼。
對了對了,岔開話題,以前一直覺得犬養這個姓氏很怪,但最近看了《日本節日好吃驚》 ,在11月1日「狗狗之日」提到:
根據古書《日本書紀》記載,第二十七代安閑天皇在西元538年於各地廣設犬養部,派遣專人飼養狗狗來守衛倉庫,而這專門職司養狗人的後代,就以犬養或犬飼作為姓氏,因此人家事實上是養狗的,而不是狗養的,順序不同意義可是差很多呀。目前全日本大約有270人以犬養為姓,14,500人以犬飼為姓。
這是我看的第二本青柳碧人的書。第一本《從前從前,某個地方有具屍體》應該是一兩年前看的,這本書顛覆了日本五個民間故事。兩相比較之下,我覺得第一本比較好看。 圖片來源:讀墨電子書 看書名《小紅帽,在旅途中遇見屍體》,就知道這回是以小紅帽為主角,偵破的四起事件。小紅帽?喔,就是那個格林...